笔趣阁

极品中文>六味集豆瓣 > 大话稀粥(第1页)

大话稀粥(第1页)

大话稀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中国过去的治家格言。根据《周书》的说法,这粥与饭的发明人,都是老祖先中的一把手——黄帝。他老人家在治理天下之余,十分关注民生,一边“蒸谷为饭”,一边“烹谷为粥”,于是后人沾了大光,餐桌上终于有干有稀,品种齐全了。至于此前的芸芸众生吃的是什么,炒崩豆、爆米花儿,还是烤芋头?不详。估计还是有饭的吃饭,没饭的喝粥,只是没有加贴“轩辕氏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标识罢了。

虽说一粥一饭都被添上了高贵出身,但当初两者地位却是天上地下。商周时,吃饭者无非王公贵族,喝粥者多为庶民奴隶,因为粮食不富余,只能先尽着领导。此风直到战国时犹存。《孟子·滕文公上》中便有“君薨,听于冢宰。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这段话是说孟子告诉尚未即位的滕文公,怎样为他“薨”了的老子滕定公守孝才算合乎礼制。大概意思是,君主去世,太子要将一切政事委托首相去料理,自己要喝粥,还不能洗脸,弄得黑不溜秋的最好。来到孝子之位时就得号哭,如此大小官吏也就没人敢不悲哀了,因为太子带了头。孟子还说,如此这般之后,大家就会认为你明孝懂礼,上台后便有了印象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上层,只有死了老子娘时才喝粥,以示孝道,反之可证,这些人平素就是吃干饭的。

古时候,吃饭者与喝粥者所用炊具也不一样。当时做饭的主要家什是夹砂陶器,干烤很容易炸裂,因此做饭要用甑、等原始蒸锅,把米蒸熟,而熬粥的器具多为鬲。鬲的最大特点是下面有三条腿,中间是空的,“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由于腿粗,鬲显得胖乎乎的,没有骨感。不过作为炊具,其实用性却很强,三条粗腿可以容纳水米,增加了受热面积,熬起粥来省时省火,只是清洗起来比较费力。奴隶外出劳作,主人只需发个鬲,给点米,由他们在田间地头找点树枝、干草,便能咕嘟咕嘟把粥熬起来,倒也省事。

由于鬲之容量一般只够一人填满肚子,因此一个奴隶也被称为一鬲。西周大盂鼎的铭文中,便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赏赐:“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对此的解释是,“人鬲”也简称“鬲”,和“黎”“仪”等字是同音字,和古书上的“民仪”“黎民”同义。鬲本是一种炊具,那时的奴隶主用“鬲”来称呼奴隶的原因,大概是取其黑色。在日下劳动的人被日光晒黑了,也就像鬲被火烟熏黑了一样。周天子一次便赏赐手下“人鬲”一千七百有余,可见当时喝粥者确实不少,如此方能供养“非人鬲”之流有滋有味地活着。

大约汉代之后,粥的地位才有了提高,开始进入上流社会。西汉时阳虚侯的丞相赵章得了一种怪病,饮食咽下后总会吐出来,看着好饭好菜只能干饿着。这滋味确实不好受,于是赵章请来名医淳于意把脉诊治,最后断定是酗酒引发的“风”,没治了,而且五天后必死。孰料赵章死是死了,却是在十天之后。淳于意觉得很没面子,便对赵某人的饮食起居进行全面考察,最后说,按医理该人确实应该五天后死,但由于他喜好吃粥,胃中充实,故而又多活了几天。有此说辞,名医的名气自然越发大起来。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领导干部已有喝粥的,而且有人懂得这本来是“人鬲”的吃食于健康甚为有益。

喝粥既然不再辱没身份,且能益寿延年,于是文人们便纷纷喝将起来,之后还要写诗拽文,展示才艺。苏东坡便写过《豆粥》诗:“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这诗里带有典故,说的是刘秀(文叔)起兵时曾被强敌追得乱窜,跑到河北滹沱河下游的饶阳无蒌亭时,已是饥寒交迫。幸亏手下大将冯异(公孙)四处踅摸,弄来点豆粥,才使刘秀小有温饱。后来刘秀当上皇帝,赐给冯异大量珍宝钱帛,并下诏说:“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看来,只要踅摸准投资对象,两碗豆粥也能有超级回报,比巴菲特还强。

陆游与苏轼也有同好,认为“豆鬻从来味最长”。他还专门写过“粥颂”:“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是陆游的经验之谈。他长期天南地北四处窜,喝酒,喝完了还骑个毛驴在雨中吟诗,还和唐琬闹了那么多年的情感纠葛,既劳心又劳力,结果还活了八十五岁。若不是经常喝上两碗粥养生,身子骨恐怕早不行了。

粥食不但可救驾益寿,还能改善人际关系。《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之所以结束“冷战”,即与粥有着密切关系。宝钗见黛玉身体不好,便劝她少吃补药多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宝钗还应承从家里弄些燕窝来,免得黛玉不好意思跟贾府张口。如此体贴关照,任凭林妹妹再厉害也不能耍小脾气了。有医学专家根据《红楼梦》中的有关描述考证,林妹妹反复咳嗽、咯痰、喘息、消瘦、午后潮热、两颧潮红、面如桃花,后来又痰中带血甚至大口吐血,说明她患的是肺痨,而且偏于阴虚,而燕窝正好能够养阴润燥,化痰止咳,又是中药中至平至美者,常吃也无毒副作用。曹雪芹确实有学问,大事小情都能说得有板有眼,不服不行。

不过,宝姐姐给林妹妹开出的滋补粥方,当年只能供荣宁二府的夫人小姐们享用,如今更是非大富大贵者绝难效仿。一天一两燕窝,总要三五百元,够一般人家喝一年白米粥了。好在世上还有其他粥方,属于价廉物美一类,喝白米粥的人家也可尝试。明代李诩所撰《戒庵老人漫笔》中,便有一例:“神仙粥方,专治感冒风寒暑湿之邪并四时疫气流行、头疼骨痛、发热恶寒等症,初得一二三日,服此即解。用糯米约半合,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于砂锅内煮一二滚,次入带须大葱白五七个,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半小盏,入内和匀,取起,乘热吃粥,或只吃粥汤亦可。即于无风处睡之,出汗为度。此以糯米补养为君,姜葱发散为臣,一补一发,而又以酸醋敛之,甚有妙理,盖非寻常发表之剂可比也。”李诩还强调指出,此粥方“屡用屡验,不可以易而忽之”。

如若嫌神仙粥过于民间,缺少说道,还有别的可供参考,像什么山药粥、酸枣粥、荆芥粥、麻子粥、椒面粥、桃仁粥、马齿苋粥、羊骨粥、羊脊骨粥、猪肾粥、鹿肾粥、枸杞羊肾粥等。这些粥方均载于《饮膳正要》一书,作者忽思慧做过元朝宫廷的饮膳太医,因此它们应该与一位或多位大元皇帝有过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出身相当高贵。其中枸杞羊肾粥的做法是:“枸杞叶一斤;羊肾二对,细切;葱白一茎;羊肉半斤,炒。右四味拌匀,入五味,煮成汁,下米熬成粥,空腹食之。”据悉,此粥“可治阳气衰败,腰脚疼痛,五劳七伤”。不过,据专家考证,这些个粥的创制者,其实也是民间“人鬲”之后代,只是因其有效,才被贴上了“御用”标签,高贵起来。世上之事,往往如此。

曹雪芹所写的钗黛粥事,一些细枝末节也有所本。比如用银铫子熬粥就是清代宫廷的规矩,此外还有其他讲究。据资料记载,清宫帝后所喝之粥,要由专人泡米、挑米。如果用薏仁米,还必须先用小铁片将米中的黑脐抠掉,再用竹签把残余的黑色痕迹清理干净,之后方能入锅。皇上、娘娘和太后进膳时,每餐必须准备四种粥,吃不吃另说。其中老米粥和白米粥为必备品种,此外还要在薏仁米粥、香稻米粥、粳米粥、江米粥、玉米糁粥、小米粥、绿豆粥、腊八粥、豆汁、豆浆之中,轮换准备两种。煮粥时,先要用铜铫煮水,水开后过滤,然后移入银铫子中煮粥。如果煮薏仁米粥,熬好之后,还要将米汁滤出不用,再兑入粳米汁,如此味道才好。

不过,这些穷讲究也有讲不通的时候。庚子年的七月廿一日(1900年8月15日),慈禧和光绪为躲避战乱,仓皇逃离北京。廿三日抵达河北怀来时,已是两天水米没沾牙。县令吴永本来为圣上、太后备了几桌酒馔,不幸被溃兵抢去,临时现熬的三锅绿豆小米粥,也仅剩下一锅。太后闻知,立即命吴永将粥送入房中,“俄闻内中争饮豆粥,唼喋有声,似得之甚甘者”。唼喋,本来是形容成群的鱼或水鸟吃食的声音,此处用来描述饥肠辘辘的老佛爷喝粥时的呼噜呼噜声,似乎还嫌轻了一点。喝粥之后,老佛爷还要吃鸡蛋,把吴县令好不容易寻来的五个煮鸡蛋,一下子干掉了三个,才算罢了。这时候,什么铜铫子煮水、银铫子熬粥、薏仁米去黑脐之类的规矩,全都一边待着去了。这也正常,这些臭规矩,本来就是吃饱了撑的主儿弄出来的,一旦陷入水米不继的境地,不管什么人,也只能把填饱肚子作为第一要务。

《戒庵老人漫笔》中,还收录了一首《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粥中滋味,确实深远而悠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