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穿越崇祯15年 > 25 不似人君(第1页)

25 不似人君(第1页)

杀人是个技术活,特别是皇帝杀功臣,玩得好就是杯酒释兵权,玩得不好就是兔死狗烹。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引功臣及其家族的怨恨和反抗,还可能让其他朝臣心生恐惧,对皇帝的统治产生怀疑,从而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皇帝在处理功臣时,必须谨慎行事,权衡利弊,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铸成大错。

很遗憾,在杀人这一块儿,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朱元璋此人:政治第一、军事第二、经济第三。

作为天生的政治大师,他是不会让政治事件演变为军事事件的,那样的玩法,太没有水准,不符合朱元璋的段位。

在杀人方面,朱元璋是永远的大师。

政治上的屠杀,从来不是攻城略地时屠城,而是先拉一派、稳一派、杀一派,然后拉一派、杀一派,最后杀仅剩的一派。

政治上的屠杀,是有计划的“勋贵清除计划”,“清除”计划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杀文官集团高官。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先杀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这三大政府及军队的最高层次的负责人(只有右御史安然逃过一劫),被杀的胡惟庸、毛骧、陈宁等人,并非勋贵,而是依仗朱元璋宠幸而上位的文官集团官员,他们在朝中并无很深的根基,与勋贵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被杀,勋贵集团实际是利益获得者。胡惟庸被杀后,勋贵集团之(李善长与徐达)李善长就出山执掌御史台;

洪武十三年之后,朱元璋开始对勋贵集团拉一批、杀一批。要注意,勋贵集团“内部同样是泾渭分明的。康茂才、朱亮祖、胡美都是元军或者陈友谅部下归附的,并非土生土长的濠州红军,更不是“渡江旧人”。因此,除康茂才自然病故以外,朱亮祖因在镇不法被杀,胡美因“乱宫”被杀,朱、胡两人的被杀毫无波澜,作为“渡江旧人”们的另一批勋贵并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

更绝的是,杀了胡惟庸、朱亮祖等人之后,朱元璋有6续新封了一批实权勋贵,如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武定侯郭英、东川侯胡海等。这一大批公侯,傅友德、蓝玉都是因为建国之后南征北战的赫赫功勋,无需多说,而封侯者,绝大多数都是濠州红军旧人或者其后代。

如果现在的你,是朱元璋手下那一批最资深的“开国元勋”(也就是濠州旧人们),你会觉得兔死狐悲吗?可能并不会。说不定看着这一批因胡惟庸案被杀之人,还会很开心的说:

你看,皇上的心还是向着我们濠州旧人的,就知道那些后来攀龙附凤的不是好东西!

第二阶段:杀旧勋贵

随着洪武二十一年后,北元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被消灭。朱元璋开始真正的对他的老兄弟“濠州旧人”勋贵们动手,也就是洪武三年封公侯的那一批老勋贵。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旧时重提,开始了“胡惟庸案”的第二次屠杀,杀李善长、唐胜宗、6仲亨、费聚、赵庸、6聚等,胡党案牵连勋贵二十二家,其中二十家为洪武三年封的旧勋贵或者其子孙。这次屠杀,针对的是老勋贵,而洪武三年之后因功封公侯的二十家新勋贵,基本完好无损。

如果你是新勋贵,你会兔死狐悲吗?估计也不会,因为本身就是两个团体。说不定你还会觉得,这些老家伙都死光了,正是我们大展拳脚的时候。

第三阶段:杀新勋贵

但是好景不长,洪武二十五年,杀新勋贵叶升(洪武十四年封侯),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洪武三年之后被封公侯的新勋贵们基本被一网打尽,十七家新勋贵被屠杀一空。

洪武二十七年o,杀功勋卓著但是又与朱元璋私人关系并不特别亲密的冯胜、傅友德。经过三个批次的有计划杀戮之后,勋贵家族还有八个: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吴良、沐英、吴复、郭英。

李文忠、沐英、汤和就不必多说了,三人是拿了朱元璋金水的,只要不是像朱文正一样不作死不舒服,基本死不了;

徐达功成身退,自身又听话;郭英是朱元璋的大舅子。从此,开国元勋的势力基本被消除殆尽,这一切,朱元璋花了十四年时间才基本完成。

但是,并不是说一开始朱元璋就下定决心杀完大多数勋贵,而是随着自身思想的变化以及太子朱标之死等事件的生,有些事情不得不行,也不能不做。

崇祯皇帝试图通过招安张献忠来平息内乱,但这一策略最终失败。在招安失败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反思自己的决策,反而将责任推给了当时的兵部尚书熊文灿,导致熊文灿被处死。这种做法无疑削弱了朝廷的威信,也让其他官员感到不安。

同样的情况也生在与清朝的秘密议和事件上。崇祯皇帝原本希望通过议和来缓解边境的压力,但当议和的消息泄露后,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他又将责任推给了负责此事的陈新甲,陈新甲因此被杀。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让朝中大臣们对皇帝的信任大打折扣。

在军事指挥上,崇祯皇帝对孙传庭的态度也体现了他的急躁和不理智。孙传庭在崇祯皇帝的催促下仓促出关作战,最终战败。而崇祯皇帝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指责孙传庭轻率无谋,这种做法无疑打击了前线将领的士气。

崇祯皇帝对待地方官员的态度也同样令人失望。他对山西巡抚耿如杞和甘肃巡抚梅之焕的处理,显示了他对问题的简单粗暴和对责任的逃避。耿如杞因士兵哗变而被杀,梅之焕则因士兵疲惫不堪而迟到被罢免,这些决定都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后果,只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

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崇祯皇帝的行为恰恰相反,他的不公正和不理智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分裂和士气的低落。士兵们虽然忠诚于明朝,但在这样的统治下,他们的忠诚和牺牲似乎变得毫无价值。

崇祯皇帝的行为也让人们开始怀疑,大明朝是否真的值得他们去爱。在他的统治下,官员们为了避免触怒皇帝而选择无所作为,这种消极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衰落。

辽东巡抚方一藻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辽东任职十年,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显著的成绩,但他却能够长期稳坐职位,原因就在于他避免触碰敏感事务,只是维持现状。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避免了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对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害。

尤其是当那些与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也没有尽全力拯救国家时,普通官员和士兵们的忠诚和努力似乎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最终,崇祯皇帝的行为让人们开始质疑,如果不是皇族成员或者亲信,那么为大明朝效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