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皇权相权 > 名士02(第2页)

名士02(第2页)

唐代的中央政府制度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组织架构,这一制度是在继承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三省六部制约皇帝,多位宰相都没有绝对的权力,只有相对的权力,同时他们的权力也受到其他部门、其他官员的制约和限制。以权力制约权力,尽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膨胀,它有利于政务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合理化。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制度上讲,它绝对算得上当时一种很先进、很科学的制度。整个唐朝前期,由于这一政治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加之运作它的参与者的努力,从贞观年间的明君贤相绝妙搭配,到玄宗开元年间的垂拱而治相得益彰,大唐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稳定局势。直到天宝年间,唐玄宗怠于政事,从此君王不早朝,任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大唐逐渐走向了灭亡。

唐朝到“安史之乱”前后,外有藩镇持续割据,边陲地带流民少数民族混乱,内有奸宦当道,为所欲为。

李辅国则是唐朝这个时期的第一大奸宦,在史册中臭名昭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加上安土重迁的百姓们也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太子于是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在唐玄宗逃亡蜀地之时,李辅国趁机劝太子迅速称帝,借此以安民心。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竟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唐肃宗与李辅国心知这帝位是自己立的,并没得到玄宗的诏书,所以都怕玄宗复位。于是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与肃宗皇后张良娣合谋,对玄宗步步紧逼。李辅国先把对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流放,后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这样,彻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凄凉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李辅国权势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得势后的李辅国变本加厉,开始打压异己。《新唐书·宦者列传》中记载:

既得志,乃厌然骄觖,求宰相,帝重违曰:“卿勋力何任不可,但群望未一,如何?”辅国遂讽宰相裴冕使联表荐己。帝密擿萧华使喻止冕。

李辅国因有功升为兵部尚书,赴尚书省上任时,让武士全副武装,夹道欢迎自己,同时还有艺人表演跳丸舞剑杂技,百名骑兵开道,御厨供奉食品,太常寺设乐队奏乐,宰相和群臣都集中等候,好一个洋洋得意的样子。

李辅国得志之后,更加骄纵而野心勃勃,转向肃宗谋求宰相一职,肃宗表示不认同,面有难色地说:“爱卿啊!以你的功勋能力,什么官职不可以担任呢?但是任宰相这个提议,大家意见不一致,这可怎么办呢?”

话音刚落,李辅国非常不高兴,想法暗示宰相裴冕,让大臣们联名上表推荐自己。其实肃宗心里知道不可让他独掌大权,便密令肖华去告诉裴冕不要这样做。肖华由此而得罪李辅国,等到肃宗逝世,肖华被罢免逐出宫外。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走多了夜路总会遇到鬼,李辅国的专权行为让张良娣非常憎恨。张良娣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本也想效法武则天、韦皇后,来个女主干政。李辅国的发迹,成了张皇后的一块心病。先发制人,后发制与人,为了扳倒李捕国,张皇后准备借刀杀人,借太子之手杀李辅国及程元振,可惜太子不同意。张皇后实在等不及了,一日不除李辅国,实在难以安寝,于是又勾结越王李系、兖王僴、宦官段恒俊等,准备发动政变,废掉皇太子李豫,逮捕宦官李捕国,篡位自立。

正当张皇后紧锣密鼓准备政变的时候,她的这一阴谋被另一大宦官程元振察觉。毕竟程元振也在诛杀名单之中,得到消息的李辅国立马令程元振调集禁军,以备不测。双方暗地里已经做了一切准备,箭在弦上,只看谁先发号施令。当然,打响这第一枪的是宦官团伙,程元振先是派兵将皇太子李豫“保护”起来,之后与李辅国率领禁军冲入长生殿,直接逮捕了张皇后、越王李系、兖王僴等,没想到竟一石二鸟,本来就窝囊的唐肃宗经此惊吓,竟然一命归天了。皇帝都死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李辅国借此机会,杀死张皇后等,与程元振等一起拥立李豫继位,这就是唐代宗。

代宗即位,念在李辅国和程元振有拥立之功,便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这还得了,飞上枝头的李辅国从此以后更加跋扈,之前仅仅是向肃宗讨要官位,现在索性直接对皇帝说:“陛下只管坐在宫中,外面的事听由老奴处理。”

代宗想杀他,但畏惧他掌握着兵权,现在朝廷事事不稳定,只得咬碎牙齿往肚子里咽,自己的委屈自己知道。鉴于李辅国手中的兵权,代宗反而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大小都告诉他。既然一时半会儿是除不了他,就把他捧着,让他膨胀,总有一天膨胀到了顶点,就爆炸!毕竟看他不顺眼的不止代宗。

程元振对唐代宗也有拥立之功,但处处受到李辅国的压制,一山难容二虎,因而也产生了除掉李辅国的念头。此刻他见代宗有除掉李辅国之心,便添油加醋地暗中向代宗控告其罪状。

既然程元振频繁地向皇帝示意,皇帝也向程元振抛出橄榄枝。夜黑风高杀人夜,不久,皇帝发动出击,方式就是先削弱李辅国的爪牙的权力分布,先以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接替了李辅国的闲厩、群牧、苑内、营田、五坊等使的职务,后以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代替李辅国兼元帅行军司马,在宫外赐给李辅国一所大宅第。

被这一棒击中的李辅国这才感到危机四伏,顿时没了主意,为了活命,主动上表请求免官。好说好说,毕竟他还是旧功臣,收回兵权的皇帝,下诏进封他为博陆郡王,仍为司空及尚父,实际上只是挂空职,没有实权。

面对如此遭遇,李辅国气得说不出话来,在代宗面前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老奴该死,侍候不了郎君了,请让老奴到九泉之下去侍奉先帝吧!”

皇帝假意好言劝慰,让他回去。

削了李辅国兵权后,代宗心里还是难以咽下被他欺负的恶气,于是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他,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李辅国终是恶人有恶报,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李辅国一死,程元振立即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接替李辅国统率全部禁军。而令代宗没想到的是,这些个宦官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程元振因此专权,其骄横情状较李辅国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得势后,他的父亲被封为司空,母亲也被封为赵国夫人,兄弟姐妹也都跟着沾了光。

在权力的这一条道路上,是一具具尸体搭出来的,只要涉及权力争夺的人,不管对方是曾经得罪于自己的,还是现在不听召唤的,哪怕有背叛趋势的,通通都得死。所以程元振开始对朝廷中曾经阻碍自己夺权的官员加以陷害,务必除掉。

比如在此之前,原淮西节度使王仲升与安史叛军作战失败被俘,叛乱平息后被释放返朝。程元振为了拓宽权力范围,网罗亲信,便将王仲升推荐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这开了将军兼大夫的先例。在擢升王仲升之前,程元振企图笼络襄阳节度使来瑱为亲信,但来瑱不愿意搭理他,所以等王仲升回朝后,程元振便唆使王仲升诬陷来瑱,假以皇帝之命将来瑱骗到宫里杀害。来瑱之死导致各藩镇对程元振恨得牙痒痒。

程元振仰仗皇权,狐假虎威,把全国各地的节度使都得罪了个遍,就连皇帝身边的一些大将,都惧怕权奸谋害,于是逐渐疏远了朝廷,拥兵自保。

这一场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就此不断扩大。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的兵力很多都调回来平叛,吐蕃借此机会扩充地盘,占领了西北数十州的广大地区,随之而来的吐蕃之祸更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公元763年九月,吐蕃大举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得到消息后,根本不把消息上报给代宗。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的时候,深宫之中的代宗才刚知道吐蕃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这还得了?话不多说,代宗下诏调兵抵御吐蕃蛮军,可是这个时候居然出现了类似“烽火戏诸侯”的笑话,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居然是个太监!天子脚下的这些节度使、将军因为太痛恨代宗宠信程元振,竟无一人应命出兵勤王,致使吐蕃军直接攻下长安。一脸震惊的代宗如同当头一棒,恍然大悟之间不得不仓皇出逃陕州。吐蕃在京城长安乱兵抢掠洗劫一空。

好在此时的郭子仪和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向代宗上疏切谏,请求杀程元振以谢天下,奏疏中说:“吐蕃、党项军队数万入关度陇,历秦、渭,掠邠、泾,兵不血刃而入长安。在敌入寇关头,谋臣一言不发,武将不肯出战,三辅百姓也不愿护卫朝廷,此乃四方内外皆与皇帝离心叛道之势。究其原因,是皇帝疏远贤良,专宠宦官的结果。为挽救社稷,立斩程元振。皇帝自己削尊号,下诏引咎,率德励行,天下人必服。”

也不知代宗皇帝是中了什么邪,家国即将破碎了,仍旧不肯斩程元振,只是下令尽削他的官,放归田里。

吐蕃兵占领了长安后,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傀儡皇帝,当作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被架在火上烤的代宗,仓促之下,不得不启用年近七十的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迎击吐蕃。

郭子仪还算忠诚于唐王室,虽然对代宗不杀程元振心怀不满,但在大局当前,仍旧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蕃。到十一月时,在郭令公郭子仪的指挥带领下,军队收复了长安。

长安收复后,代宗从陕州返回京城。程元振贼心不死,又从三原潜入长安,企图再见皇帝,以求任用。结果被御史发现,上疏弹劾。代宗下令将他流放溱州,在江陵时被仇家杀死。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间,他姑息藩镇,宠信宦官,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在开篇写唐朝的背景制度,其目的是用来讽刺在如此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之下,运作者仍旧能把手里的好牌打成输局。钱穆先生在论及唐朝的政治制度得与失中道:“在一个好的制度下,遇上昏君奸相,照样能把好的制度弄糟糕,好的传统弄废弃,把盛唐景象变成破败山河。”

◇番外:典兵与政的后唐宦群

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廿二史劄(札)记》中说: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

唐朝后期的皇位继承和争夺几乎全与宦官有关。代宗之时,李辅国、程元振以及程元振死后的鱼朝恩交替专权,宦官的权力在不断上升。但此时的皇帝仍是有能力将自己不满意的宦官除掉的,其实皇帝往往是在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时期的宦官还没有完全控制皇位的继承。

而赵翼所言的“立君、弑君、废君”现象则是自从唐德宗(代宗长子)后,除顺宗外共十一位皇帝,皆是由宦官拥立的,期间夹杂着拥立、弑废现象,多少令人惊讶不已。而这三乱之祸,则是由于“掌禁兵、管枢密”。

《廿二史劄记》记载:

自德宗惩泾师之变,禁军仓卒不及征集,还京后,不欲以武臣典禁兵,乃以神策、天威等军,置护军中尉、中护军等官,以内官窦文场、霍仙鸣等主之,于是禁军全归宦寺。

代宗之时,宦官鱼朝恩开了宦官统军的先例,至德宗朝,宦官任各道监军竟成了惯例。特别是自鱼朝恩开始,京师禁卫部队神策军的统帅权就落入宦官的手中,也就是说,皇室的安危就由宦官来决定了。代宗最终用诡谋捕杀鱼朝恩,而不能堂堂正正诛杀权阉,实际上已经标志着皇权的威严随着这种放权让权,被消耗得荡然无存。

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继位。唐顺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他不甘心受制于宦官,通过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准备搞掉宦官操纵权力的乱象。这些文人手段柔软得多,几个人商量筹划后出了一个“永贞革新”的政策,所为改革改革,就是革掉既得利益者的命运。

当然,此项改革目的性极强,因为直接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当朝权阉第一大头俱文珍恨不得马上跳起来掀了金銮殿的顶,立马伙同其他宦官坚决反对此项改革。

怎么说呢,人算不如天算,此时恰逢太子李纯有意早登帝位。好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俱文珍等宦官算是逮住了救命稻草,便与李纯日夜聚集在唐顺宗周围,气势汹汹地逼其让位。本来就半身不遂的顺宗面对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实在禁不住这样的折腾,心想还是算了吧,保命重要,不得不把军国大政交给太子。

傀儡太子掌权后,俱文珍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走路都是横着走。但是李纯一日成不了真正的皇帝,他就还得看这个“残废”的脸色。胆大包天的俱文珍直接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逼迫他们起草诏书,逼迫只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唐顺宗退位,由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而尊唐顺宗为太上皇。

由此,俱文珍开了宦官废立皇帝的先例。也正是有了这个先例,往后唐朝的八位皇帝都是由宦官废立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