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大独 > 第39章 一触即发(第3页)

第39章 一触即发(第3页)

究其原因就是,三十到五十年代,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大口径火炮。

即便有,也是少量的中小口径。

三十年代初期,谁家军阀要是有几门75毫米口径的火炮。

那就是已经是很值得夸耀的事了。

甚至曾经出现过直系军阀的一个炮团,数易其主却还能走到哪都受到欢迎的事。

各方势力绝大部分野战精锐部队,一个师,撑死顶天了,也就几十门迫击炮罢了。

尤其是抗战期间,很多地方上的杂牌部队,除了步枪,就是步枪。

连迫击炮都没有。

直到解放战争期间,才靠着运输部队大队长的功劳,积攒了一批火炮部队。

但大部分也就是105和122口径的。

而正儿八经155的重炮,全国数下来,也就36门。

弹药都少的可怜,恨不得每颗炮弹都要抱着睡觉。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杨湖澄有这么多炮呢。

那是因为,杨湖澄刚开始的时候,被打疼了。

四团接到的命令就是,第一要务,保存实力为主。

军火弹药可以随便用,防线撑不住了就马上撤。

但人力不能随意消耗。

所以只要发现杨湖澄的队伍。

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几,先打一炮再说。

于是,杨湖澄部的前几轮的先头部队全都损失惨重。

把他们搞得都快吓出应激反应了。

不得不把陕省所有的炮都拉过来了。

不论是土炮还是山炮,大口径还是小口径的迫击炮。

只要能打炮,就是好炮。

但四团也不傻,只要你开炮。

我就放弃阵地走人。

主打的就是让你放空炮。

什么?你不打炮?那我可就打了哦。

这不,从战事开始到现在也就20来天。

陕省库存的炮弹就下去一大半了。

而四团这边即使有军工厂之前超量的补给,剩下的炮弹,平均下来也不到一个基数了。

结合现在的战局情况,李云飞跟苏权和董正商议了半天。

打算继续示敌以弱,逐渐减少火炮的用量。

撤退的脚步再大一点。

让敌军误以为我军的弹药已经消耗完毕,人力也损失极大。

不得不进行战术后撤。

待敌军放松警惕,主力集结在罗汉洞乡时。

给他们来一个大的。

但前后反差这么大,敌军也不是傻子。

所以如何巧妙的让敌军做出正确的误判。

成了期中考试的第一道试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