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朝满殿文武环视一眼,起身说道:“众爱卿,郑威刚才所言,想必你们都听到了。荆湖剿匪之事,该委派谁人担当招抚使一职,诸位卿家作何想法,有何人选,尽管说来。”
众朝臣登时交头接耳起来,殿内嘈杂一片。
皇帝为求朝臣们等会儿各抒己见,轻闭双眼,充耳不闻。
一盏茶的功夫过去,林元治出列,大声说道:“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有鸿胪寺官员一旁监督朝堂秩序,有人要言,朝臣们自是要注意好形象,立马停止交谈站好。
皇帝道:“林爱卿,有话请讲。”
林元治说道:“陛下,八百里洞庭差不多已被匪盗占领全境,朝廷要想以有限的兵马快肃清匪盗,非得荆湖周边各州府全力配合方可。遍观朝堂之上,以一人之力能震慑住荆湖四围州府官员的臣子,除了诸位皇子,就是安思明将军与张守城老将军两人。张老将军已被陛下派往太行山剿匪,荆湖剿匪招抚使一职,非安将军莫属。”
端王出列:“父王,儿臣附议。”
好几位臣子齐声道:“臣附议。”
皇帝朝安思明问道:“安将军,你意下如何?”
安思明出列,躬身行礼道:“陛下,臣听凭朝廷调度。只是北疆用兵多年,耗资甚巨,与北狄大军对峙半年有余。此时调走主帅,北狄闻风而动,重启战事,若是抵御不力,就怕多年取得的功业毁于一旦。望陛下明鉴。”
皇帝说道:“北疆事大,安爱卿实不宜南下,荆湖剿匪招抚使当另选他人。”
安思明躬身俯道:“陛下英明。”回列。
皇帝说道:“诸位卿家,张将军要到太行山剿匪,安将军要镇守北疆,荆湖剿匪招抚使一职,依你们看,该由谁人出任为好?”
徐相出列:“陛下,臣觉得林大人刚才之言在理,荆湖剿匪招抚使一职,非皇子不能胜任。”
皇帝看向满朝文武问道:“众卿家觉得如何?”
朝臣们齐声答道:“徐相言之在理。”
皇帝道:“就由皇子担任招抚使,出征荆湖。”
众皇子争先恐后出列,齐齐拜倒御前,齐声说道:“儿臣愿意为父王分忧,为朝廷解难。”
皇帝好生高兴,欢言道:“吾儿都是好样的,起来说话。”坐回龙椅,轻闭双眼。
严相生怕皇帝睡着了,好声说道:“陛下,让太子前往,定能彰显朝廷威严,事半功倍。”
皇帝睁眼回道:“严爱卿,太子本是最佳人选。但朕近来身体欠佳,他要留在京城帮朕处理政务,还是另选他人吧。”
严相回列,徐相说道:“陛下,二皇子齐王殿下曾带过兵,由他前往极为合适。”
皇帝道:“徐爱卿,轻车熟路,不瞎忙活,朕也觉得齐王极为合适。”
刚等皇帝把话说完,一人打着两个灯笼出列,说道:“陛下,荆州那边种族繁多,且族群大小不一。三皇子宁王殿下曾游历江南,对荆湖四围的风俗人情多有了解,安抚民众自会得心应手,是为合适人选。”
皇帝道:“颜爱卿,你的意思朕懂,朕也觉得宁王是适当人选。”
刚等皇帝把话说完,一人出列说道:“陛下,四皇子端王殿下熟读兵书,还曾在西北领过兵,又满怀仁德,实至名归的一代贤王。由他出征荆湖,定能减少杀戮,还荆湖以太平。”
皇帝道:“简爱卿,减少杀戮,是莫大的功德。何况端王是我这些儿子中最为优秀的一个,文武兼备,仁德双修,众皇子的楷模。朕也觉得端王合适。”
有人正欲出列,却被杨怀宁抢了先。
杨怀陵说道:“陛下,五皇子颖王殿下性情豁达,心怀仁义,遇事果敢,能跟人打成一片。出征荆湖,臣觉得颖王殿下最合适不过。”
皇帝笑道:“杨爱卿,朕也觉得颖王能够胜任。”
等皇帝把话说完,林元治出列说道:“陛下,臣觉得靖王殿下或誉王殿下最适合出征荆湖。”
皇帝笑着问道:“林爱卿如此信誓旦旦,有何说法可服众?”
林元治说道:“陛下,郑威将军说他荆湖剿匪不力,皆因手中兵力有限,且四围州府官员不配合所致。以臣这一年多来执掌吏部所知,郑威将军就算为求脱罪,有夸大其词之嫌,荆湖四围州府官员是齐王、宁王、端王、颖王殿下的门生故吏却大体属实。依臣之见,朝廷要想整顿吏治,若借荆湖剿匪之机,从荆州开始,定能事半功倍。”
皇帝正欲说出“言之有理”,除了太子,其他众皇子异口同声道:“儿臣愿为父王分忧。”
众皇子争着为国建功,而招抚使只需一人担任,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帝好生为难,就想找个人来为自己分忧,朝太子说道:“太子,你这些兄弟都有一颗报国之心,你觉得由谁出征合适些?”
朝堂之上,太子早已自身难保,为求不得罪人,只好从公平公正处着手。回话道:“父王,儿臣以为,报国之心极为珍贵,实不宜凭空做出选择。当量才而论,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显公平公正。”
靖王附和道:“父王,太子殿下言之在理。量才而论,儿臣就算不能当选,也将心服口服。”
誉王附和道:“父王,儿臣附议。”
皇帝看向其他几位皇子,问道:“齐王,宁王、端王、颖王,你们兄弟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