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大,就得把握住核心资源,就影视这个行业而言,抛开传统的核心资源——资金不谈,其他的核心资源,一线明星肯定算是一个。
于东已经心动了:“我可以投资,但是华宜那边,你得搞定,正在上市的节骨眼上,我可不想让王家兄弟来找我拼命。”
“行,你放心。”蒋博答应的很干脆。
也能理解于东的顾虑,生意场上,正面竞争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背后狙击这种商战,就有点过了。
在华宜上市的节骨眼上,给王家兄弟上眼药,无疑就是在断人财路,跟杀人父母没有太大差别。
不是于东怕王家兄弟的报复,而是国内的影视市场,并不是华宜和博呐的二元结构,把华宜干倒了,赢家通吃,博呐就天下无敌了。
事实是,影视行业群雄割据,跟华宜开战的话,博呐所要承受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两强相争,便宜的都是其他公司。
于东要真是做了这买卖,才真是亏到姥姥家了。
不过于东不知道的是,就出来谈事情本身,蒋博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暂时达成了一致,两边都很高兴,于东主动又找了个话题:“你新拍的那个片子,准备怎么行?”
蒋博有点诧异:“师哥是有什么想法?”
“等拍完了,能不能交给博呐来行?”
“可以倒是可以,不过你得找韩董谈,片子是我的没错,但是大家都出了力了,我估计行权会落到韩董的手里。”
《驴得水》上映的事情,基本不是什么问题,有中影在,蒋博基本上就没有考虑过行的事儿了。
没想占便宜,该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跟私人关系无关。
挂着北影名字的片子,交给中影,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于东分析了一下,点点头:“你要是没意见的话,那我就找韩董谈了,到时候韩董问你的话,你可得帮我多说两句好话。”
说到底,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蒋博也明白,于东之所以这么积极的想行一部还没影的片子,根本拉进,还是想拉进一下和学院派的关系。
老教授们平时看起来,就是几个小老头,但是在行业内部的学术评价问题上,以及审片,甚至政策制定上,都有一定的言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
把药价和医疗器材价格打下来的集采,其实最开始的原点,就是来自复旦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
基本道理都懂,把量做上去,集中带量采购,议价权增强,就可以把药品价格打下来。
但是有个关键的问题,每一种药物的定价区间应该怎么确定。
以往能够看到的,都是在采购谈判中,抽调各级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砍价的画面,但是起到决策性作用的,其实是各位代表面前的信封。
里面有对应药品器材的采购价格区间,这个就是决定最终采购,能否成功的决定性依据。
具体价格由谁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