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西周,由于各国间并没多大矛盾冲突,不存在军备竞争,各诸侯国所拥有的常规军并不多。所以整体上看,统治者维持统治所需人员并不多,这方面开支不太大;就算统治者钟鸣鼎食,天天小祭、月月中祭、年年大祭,生活得再油腻,分摊到百姓头上的赋税并不太重。所以整个西周基本上还算过得安定,社会生产力也得到较大展,社会结构也逐渐完成了由农奴制向自耕农居多的真正封建社会的转化。
但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狄人杀死,诸侯起兵勤王,建立东周。这下子重新封赏,军事实力强大的诸侯自然获得的利益就丰厚。所以东周列国就走上了一条靠军备竞争来争霸的道路了。各诸侯间除了沿袭以前“贵难得之货”互相斗宝的奢侈作风外,还增加了军备竞赛。这就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在老子看来,各诸侯也尽是亲戚关系,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所以强军有何必要?因此,接着这两章,老子就是在针对这些问题话。下一章就直接明说“兵强则灭”嘛!这章则是从民生角度说的。
从其他历史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老子注重民生的确极具先见之明。如《冯谖客孟尝君》所记冯谖为孟尝君收租市义的事,把老百姓的欠条与账本烧了,不要百姓还账了,这就减轻封地内人民多大头负担。孟尝君故作大度不好说啥,心里还是并不怎么认同这回事。但当他失势回到封地,却受到人民的欢迎。这,其实就是老子所倡导的道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则是说苛政扰民了。老百姓谁不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统治者为了强军,政令苛繁。打造战车兵甲、修筑城垒等等大量事务,材料要靠百姓采集,事要靠百姓做。那时不像现在有军工企业,全靠向百姓派徭役。还有随着军队数量增多,青壮年还会被迫服兵役。这些都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展生产的能力。老百姓自然会抵触的,会想方设法逃避。最重要的是“饥寒生盗心”,为了生活,不少人会被迫做出一些违心的不法行为,社会秩序也不好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是说统治者奢糜享受,过度剥削,让民不聊生了。此句翻译一下就是:老百姓看淡生死,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生活享受上要求得太高了(把他们剥削得无以为生),所以他们就可能挺而走险,不惜冒死求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最后这句是老子奉劝统治者的话了。就是说:只有那些并不为自己人生享受而作为的人,才比那些只晓得把生活看得很重要的人贤良。这儿除了反对统治者奢侈的生活外,也有点儿影射讽刺统治者所谓的注重养生的风气。他们那些不清心寡欲的假养生,还不是追求多活些日子来更好地享受那种奢侈的生活。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此章用“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很直接地反对统治者加强军备的作法。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强军争霸,军备竞争越演越烈,给人民造成了很重的负担。对此,老子是直接持反对意见的。但老子并没有正面说这回事,而是从道家“柔弱胜刚强”的理论来说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僵硬了。草木生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了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老子以这些自然现象的总结,来提出“柔弱能生,刚强则死”的理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那类事物,柔弱的东西才是生存着的那类事物。此即“柔弱能生,刚强则死。”!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所以,强兵黩武,肯定是败亡之道;树木坚硬缺乏柔韧,必然会断折。表面上强大的东西,其实是处于下位的。而柔弱的反而是居于上位的。
在此老子没有从正面批评统治者强兵的做法,而是用“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去劝说。还是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听进去良言。
估计老子自己也清楚,直接劝统治者不要强兵,统治者肯定听不进去。因为谁都清楚,别人都在强兵,自己不加强武备,到后头必然要挨打。
所以,老子所说不无道理,但也不尽完全正确。正常而言,在展好了国民经济的前提下,自然是要适当展军事实力的。也许老子也是希望先展好经济吧!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章老子再次强调“以下而尊”的原则,不希望人类社会走上唯利是图,互相倾轧之途。希望解天道者能均其利,以全社会共同展的眼光来对待世界,均衡展好整个社会。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系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这是借天道而言社会的互相补给与帮扶,共同展。其言即是:上天的道就如同拉弓一样,弓玄套住了弓身,但拉弓却把弓身举高,弓玄在下。这就是老天抑制强者,让有余的克制些,而要给予不足者补偿。这完全是举点儿例子来说下强者该自抑而已,意在劝诫统治者居高而需思下。当然,老子不可能有让统治者深入老百姓搞社会调查的概念。但他一直强调的就是,作为统治者,莫把自己看高了,该让着老百姓的,哪怕对你有所损,也该那么做。何况天下有余者,你就是代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是老子愤慨之言,说的就是社会之道走偏了,完全不按天道走!何以至此,按前面老子所说,就是被带偏了!不重民生,不为百姓生活着想而“尚贤、贵难得之货”!统治者“尚贤”为何?为找帮手!“贵难得之货”,为奢侈显摆!就西周到东周,诸侯间斗宝就是个大问题。历史没啥记载,但为何“还璧归赵”却成成语?
先不去理那些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了,就说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个老子没说明下,只抛出其理而已。为啥?因为他觉得这算公知!老天不会克薄亏待任何,这在前面老子就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天地是公平对待一切的。既然公平,必损有余而补不足。
事实上也是,那叫生态平衡!
就说点玄的事嘛,每逢大旱大涝,疫病滋生,地上就会多生马齿苋之类具有抗菌抗疫类植物,不也是老天在救人救物么?其实这是生物间的平衡,这些物种就是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偏偏能较好地生长。西医不见得懂生种间的平衡,他们只懂生物间的拮抗。而中医则以此作为治病救人的根本法则。(寻求生理上的平衡就是中医之本。这就是中医所言:固本培元,百邪不侵!)。
而人类社会,其实也并非恃强凌弱了事。恃强凌弱者,一直以来都是为人所不齿的。
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人类之所以能于猛兽毒虫横行的环境脱颖而出,就在于人类有团体精神与救助原则。人之对于猛兽,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英雄站出来,带领雄壮抵御猛兽,伤者难免。但人类与狮子猛虎类不同,对于伤者会悉心照顾。这就增强了整体持续的战斗力。那些猛兽,一旦负伤,则可能不得食最终死亡。这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
当然,人类壮大了,难免不内卷。但有违互助合作精神,道义上终为人所不齿。好些人还真把“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当成金科玉律去了,这种有违人道的想法该怎么说呢?至今而言,也不好认可嘛!现在说资本收刮大众,也差不多这个道理!
对于社会分配不公,其实就是产业展不平衡造成的。如果按照统治者维持社会安宁,他们那帮人也算一种产业。那么,其收入就应该与其它产业均衡看齐。即不可特权获取,按社会整体经济情况决定适当税赋,不可多取。这对于老子肯定不可能有太清楚的认知。但他觉得不对头,所以只能希望统治者能从“天之道”出去下善心,适当平衡下。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几句话好像逻辑联系上有点儿问题。其中道理慢慢与诸君道来。先翻译下这几句话,就是说:谁能够以自身的有余拿来补结天下之所不足呢?这恐怕只有得道的统治者吧。所以圣人做出了功绩而不自恃有功(意在谦让,不因功而多占利益。)。做出业绩了,也不会居功去抢利益。他们是尽可能地掩盖自已的贤能啊(“见”是通假字,即“现”也)!老子说这,潜在表明:不道的统治者常抢占利益。国民经济稍有成效,他们就会找借口增加赋税。所以有道的圣人不贪不占,也尽可能掩饰自己的功劳。这于道家理念而言,叫“功成身退”!
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就是那种清心寡欲,不贪图利益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情的人。这种人,远古或有,从他那年代至今难求。故汉文帝深感自己做得还远远不足。说这太理想化了也不对头,真不知该何以言表!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此章老子继续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劝说统治者要“处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是以水的特性来说明柔可克刚。即: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若论攻克坚硬之物的东西,没有比得过水的。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是说弱的可以胜过强的,柔的可胜刚的。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都不能按此道理来实行。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践行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国家柔弱,而是希望统治者执政态度要谦下,方式方法要柔和、低调。不自恃地位尊贵而强势推行政令;对外不强出头而空耗国力,而是低调地注重展好自己的国家。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也颇感失望。因为天下竟没有人如此践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劝说统治者应当处下而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真正实现自己“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那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所以圣人说:“能担当国家所受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之王。”这正话却有点儿像说的反话一样。
古时圣人,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真正的人民的引路人,从而得到人民的认可与追随。他们真正地起到了领导作用,人民也是打心眼里尊重、爱戴他们。而后来的统治者,多是承袭了祖上的地位,却尸位其间,作威作福。他们并不去承担社会责任,根本挥不了领导作用。所以,他们在人民心目中,不过是大家奉养的一名巨婴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受到人民的尊重。
历史上倒也有个例外人物,那就是明朝崇祯皇帝。这个人有心重振大明,但太无能犹如无头苍蝇乱撞。又防人之心太多,御下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