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赵宋指的是 > 第14章 司马光的悲哀(第2页)

第14章 司马光的悲哀(第2页)

隔日父子俩便动身往司马府上而去,路上苏轼仍旧不放心,又叮嘱了几句,苏过当然是拍着胸脯,保证了又保证。

来到门前,递上拜帖没多久,司马康便迎了出来,互相见过礼后,便带着苏轼父子去往书房。司马光如今已卧病在床,但朝中事务颇多,他屡次辞职太皇太后皆不允,只得勉强拖着病体,在儿子的帮助下继续处理公务。

苏过跟在父亲身后,侧头看去,只见一白老者和衣歪靠在坐榻上,身前的几面上摆着一叠叠的公文,见苏轼进来,老者忙坐起身,端正道:“失礼了,怎敢劳烦子瞻亲来。”

苏轼笑道:“几日不见相公,难得今日得闲了,便过来看看,不知近日可好些?”

苏过偷偷看了看,司马光面色有些白,丹凤眼,鼻梁有些高,戴着头巾遮住了高耸的额头,表情严肃又不失亲切,微微抿起的嘴唇透露出一丝固执。

司马光示意苏轼坐下,又让司马康亲自奉上茶水,这才说道:“早已病入膏肓,不忍负娘娘重托,才又苟延残喘了这些日子。”

苏轼劝道:“相公还需多保重才是,眼下朝廷内外俱是百废待兴,终日里争论不休,许多地方还需相公拿主意。”

“怕是撑不了几日了,”司马光坦然道:“我去之后,朝中诸事自有吕晦叔接手,子瞻还需不辞辛劳,继续辅佐才好。”他自然知道苏轼不愿意待在京城,但是朝中确实无人可用,连年过八旬的文彦博都被他拉出来挂名参与军事了。

苏轼无奈地点点头,说道:“娘娘与陛下的信任,我亦无以为报,只是我生性散漫,在这京城里呆着实在是煎熬。”

苏过闻言,暗自点头,苏轼到底听进了自己的话,还知道把小皇帝带上,司马光则根本不在意。

两人又谈了些朝中事务,无非是与西夏议和和废除新法的那些事,进展都还算顺利。

陕西路那边上了折子,言明了兰州的重要性,所以目前朝廷内部达成了割让除兰州城以外数寨的方案,正在与西夏那边交涉。新法也彻底宣告结束了,虽说中间波折较多,但还是依着司马光的意见全部废除了。在此期间,顽固的新党分子都被台谏疯狂攻击,最终下放地方,剩下的如蔡京之流,选择直接倒戈的,司马光也都既往不咎,仍留在原职。

唯一例外的是章惇,他默默地守着西府,面对轮番攻击都只是上书自辩,低调地让台谏无从下手,毕竟道德攻击对面脸皮厚的人本来也没用,即便如此,司马光也不忘将范纯仁塞进枢密院去,牢牢地盯住章惇。

苏过对他们聊的这些不感兴趣,在一旁闲得无聊,便四处张望,这下反倒引起了司马光的注意。

司马光问道:“这位便是介甫最后收的学生吗?”

这话苏轼就不爱听了,分明是自己儿子,于是先瞪了眼苏过,这才答道:“犬子过,年方十五,有些毛躁,相公见笑了。”

司马光笑道:“京城里的年轻一辈,以他名气最大,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后生可畏啊。”

苏轼忙拉了一把,苏过这才晃悠悠从身后走出,躬身行礼表示感谢。

“相公谬赞了,”苏轼从旁解释道:“这孩子自出生就跟我四处奔走,又在黄州野了几年,还没收住性子。”

司马光看着有些疲惫,勉强笑道:“年轻时多看些民生疾苦,也是好的,以后入了朝堂,便知道如何才是对百姓好的。”

苏过不以为然,却也没表现出来,论起道德文章,司马光自然不输他人,可为官作宰,他的个人道德并无益处,《资治通鉴》也只是一本史书而已,并不能真的“有资于治道”。苏过来此间,真的只是单纯好奇司马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想与他再去争论什么。

司马光当然是个好人,君子典范,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理想主义者。

只是对于大宋而言,他这几个月的执政期,实在是一通瞎折腾,但他一意孤行,在众多旧党大臣也反对的情况下,依旧将新法全盘废除,对神宗皇帝所用之人也是能贬则贬,不讲政绩,只讲新旧,遗下了打击报复的种子。

他也不是不知道小皇帝会有怨念,只是他都顾不上了,因为他的时间不多了。

当初王安石执政,看不惯的旧党中人纷纷求退,颜面、地位多少还得以保留;如今司马光掌权,新党的人纷纷被贬谪出朝,甚至还多有追加处罚之举。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元佑更化自然会导致后面的绍圣绍述,但是司马光看不到了。

便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一黄叶在烈风中,几何其不危坠也?”

他坐上这个位置,干的这些事,也都是战战兢兢的,但仍义无反顾。

他也是个有抱负的人,只是属于他的时刻,来得太晚了,这是他的不幸,也是这个时代的不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