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哪怕为水所淹,哭泣的百姓们也不愿放弃,因为但凡能有一点谷穗,便可以拿来炒食,实在无米,青穗也可以喂牛。
天灾面前,底层的老百姓毫无招架之力,而这个时候最应该挥作用的朝廷,却对苏轼递上的数道奏灾折子不闻不问。
苏过再往南,到了湖州境内,大水更是已经流入城内,连百姓家中的水都有一尺来深,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
他离开的这一个多月,浙西的水患丝毫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太湖已经泛滥,周围的农田尽数被淹。
苏轼也是焦头烂额,太湖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能先救灾,让老百姓吃上饭再说。
可递上去,让朝廷就近买粮往浙西的折子如石沉大海,全无音讯。
苏轼又给朝中各个大佬、周边各州的知州写信求救,但收效甚微,筹得的赈灾粮还不到他需要的十分之一。
这时苏过赶回来了,连忙帮着出谋划策,说道:“爹爹如何忘了范文正公当年在浙西的赈灾之事?”
四十年前,吴中也遭水灾,当时在任的范仲淹采用了一套独特的赈灾方法:一是大兴土木,让有钱的寺庙趁着人工便宜,大搞土木工程建设,官府也跟着翻修吏舍,让老百姓至少能通过劳动混口饭吃;二是让杭州米商涨价,由百文一斗涨到百八十文一斗,等外地米商闻风而至后,他又将之前收到的大米以平价百文一斗卖出,将杭州城内的米价拉了回来。
苏轼却摇头道:“这桩旧案我当然知道,可眼下还不至如此,若朝廷同意拨款买粮,便不用行此险招。”
“爹爹太乐观了些,”苏过叹道:“我看京中也并非有意拖延,只是大家如今心思都不在事务,而在争权夺利上,再等下去,时间可就不够了。”
苏轼还是不同意,说道:“宰执们虽有些私心,也不至于置浙西百姓于不顾,还是再等等吧。”
苏过再劝道:“那以工代赈,先招人将太湖沿岸的堤堰修复了总可以吧?”
“太湖水患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修修补补能解决的,”苏轼说道:“我在与转运使、转运判官等人商议开石门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苏过点点头,有个大项目能拖住苏轼也好,不过赈灾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他又道:“如果朝廷那边一直不回复,爹爹打算何时行动?”
自然是效仿范仲淹,让逐利的商人们动起来。
苏轼犹豫了一下,问道:“依你之见呢?”
“立刻提高粮价,”苏过果断说道:“朝廷就算有决议下来,也是拨款而已,可粮价一日比一日高,到时候有钱了,还能买到多少粮也是个大问题,趁现在出手,还可以少损失一些。”
苏轼又问道:“商人们还会再上当吗?”
“自然是难了一点,但这不是还有我吗,”苏过苦笑道:“我攒了几年的钱,准备用来出海一趟的,现在先拿出来让人四处买粮运到浙西,将声势带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从东京、泉州等地找人,四周收购粮食,宣称浙西高价,然后带头运往杭州等地,等商人们跟着来了之后,再以平价卖出。
亏本赚吆喝,不信没人上当。不过这招太损了些,也就这个时代商人的地位低,不然这事闹大了,肯定不能善了。
苏轼看着有些不情愿的儿子,笑道:“既然心疼钱,怎么还主动提这个主意?”
苏过将沿途的惨状讲了下,有些伤感,说道:“百姓们相信朝廷,朝廷却对不起百姓。”
苏轼也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