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三次上书推辞,然后在繁阳筑起高坛,辛未,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全国。
魏武继续担任大魏太仆。
……
黄初七年,因曹洪案牵连魏武,故魏武被打入大牢并要处死,群臣前去说情,没能奏效。
魏武之妻曹芙求见卞太后,希望能饶魏武一命。
……
黄初八年,魏武被贬为庶民,曹丕却归还了魏武所有的家财,但魏武却依然被关监狱之中。
此时魏武已有六十三岁。
……
同年五月,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曹叡念魏武年长于是让其留在许昌与曹芙一同安享晚年。
……
建兴五年,诸葛亮联合鲜卑轲比能入侵中原。轲比能麾下有二十万骑兵,曹叡以主力抵御轲比能,而对诸葛亮北伐军则以完全防守之势!
之后,轲比能势如破竹,攻下河套四郡。
……
太和二年,十一月。诸葛亮再次联合轲比能共伐曹魏。
魏武得知此事后,随即写下《请战御边表》。
臣武,诚惶诚恐,稽顿,上言于陛下:
近日,臣闻逆贼诸葛亮,竟与北方鲜卑轲比能勾结,意图侵扰中原,臣闻之,心忧如焚,夜不能寐,披衣起坐,思及国家之安危,社稷之存亡,臣虽已过耳顺之年,然报国之心,未尝稍减。今国家有难,臣岂能坐视?愿挺身而出,为国分忧。
臣自年少时,便征战边疆,至今已三十余载,深知游牧部落之作战特点,其骑射骁勇,行动迅,然亦有其短处可破。臣曾屡次与之交锋,颇有胜算。今诸葛亮联合轲比能,虽势大,然臣料其内部亦必有隙,可乘之机,不可失也。
臣闻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臣于边疆治理三十余载,深知地形地貌,亦与边疆各族有交往,颇得其心。若以臣为帅,领兵北上,必能抵御外侮,保境安民,以尽臣子之责。臣虽老矣,然壮志犹存,愿以余生之力,报效国家。
臣又闻,古之忠臣,皆以国家为重,个人生死为轻。臣虽不才,亦愿效仿古人,为国捐躯。若臣有幸建功立业,皆陛下之威德所致;若臣不幸战死沙场,亦无怨无悔,只愿陛下能念臣之忠心,恤臣之后。
今国家危难之际,臣愿请缨出战,以尽臣子之责。伏望陛下赐臣兵马,许臣出征。臣必竭尽所能,以报陛下知遇之恩。臣之家人,亦愿随臣出征,共赴国难,以表臣之忠心。
谨以此表,上达天听。伏望陛下圣裁,赐臣出征之机。臣不胜感激之至!愿陛下龙体安康,国家昌盛!
臣武,顿再拜,谨启。
……
曹叡看后感动不已,便同意魏武出兵北伐,封魏武为征北大将军,领燕国相,封魏公。
……
七年后魏武斩杀轲比能领兵返回,病逝于蓟城,临死前劝其子魏源将他尸体与刘文君同葬于蓟城北。
……
等魏武再次睁开眼后,便见自己躺在医院之中,父母都陪同在床前。
等到魏武退伍后,便被安排在机关工作。
这一日,魏武得知在都北面现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夫妻合葬墓,便请了一天假开车前往观看。
展区内,灯光柔和,中央陈列着那座古墓的复原模型,以及从墓中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魏武的目光在一件件展品间游走,最终定格在一块熟悉的玉佩上——那是刘文君送给他的配饰,上面雕刻着细腻的花纹,仿佛还残留着她的温度与气息。
看到这玉佩,魏武的心猛地一颤,那些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不由自主地握紧了双手,眼眶微湿。
就在这时,一个温柔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您也对这件玉佩感兴趣吗?”
魏武转过身,视线与一位正凝视着玉佩的女子相遇。那女子面容清秀,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竟与记忆中的刘文君惊人地相似。
不,这不仅仅是相似,魏武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确定——她就是刘文君。
……
跨越千年的重逢,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