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军去跟陆军学怎么防空,这件事说起来实在有点倒反天罡那意思。
尽管陆军的编制序列也有防空部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装备过的射程最远的防空导弹也就是1o公里左右的道尔m1,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琢磨射程在4o-6o公里范围的集团军级别防空掩护。
组建头几个红旗16导弹营的时候,甚至还是从空军地导部队调过去部分教官,才拉扯起一班人马。
好在按照沈芳忠的说法,这次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最多也只会涉及到一些军代表之类的技术人员。
总算让郑良群松了口气。
他本人虽然无所谓这些细枝末节,但如果可能的话,谁也不愿意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空军展史上留下一笔。
随行的空军装备研究院主任李建强则显然对具体细节更感兴趣,趁着领导们都没说话的功夫开口问道:
“沈总指的是多脉冲技术么?”
“嗯……具体还不太清楚。”
沈芳忠摇了摇头:
“实际这个事情从大概去年末就开始有消息了,只不过一直都是以验证技术的名义不温不火在推进,项目资金来源也比较神秘,受到的关注不多……就连前阵子的实弹测试,都是借着陆军新型野战防空系统验收的机会,顺便打了几……”
华夏的军工系统是个涉及数千家单位上百万人的庞然大物,近些年各种搭顺风车或是自筹资金开的项目更是如井喷般出现,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昙花一现,并不会有什么下文。
因此,即便是沈芳忠这样的型号总师,也不可能对同领域内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尤其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收集红旗9装备部队之后的反馈上面,甚至连京城都没回过几趟,更是没什么机会获取第一手消息。
不过,这个回答却显然出乎了李建强的预料。
“实弹测试?”
他本来以为,所谓“新技术”,指的应该是尚在概念阶段,或者最多也就是开阶段的东西。
结果听对方的意思,怎么好像是一副马上就要装备部队的样子?
沈芳忠也马上明白过来了对方疑惑的地方,当即解释道:
“陆军那边的主流防空弹体积小成本低,射程也都偏短,替换部件做实弹测试相对容易,没有太高的门槛,所以很多技术只要被证明有一定可行性,就会找机会试射上几……其中多数都会转入储备,只有特别成熟且有价值的才会继续展下去。”
像红旗9这样的远程防空导弹,每进行一轮测试都免不了一番大动干戈。
一方面是导弹本身成本高昂,试射决策权被收得很高,另一方面也是比较夸张的射程和射高导致每次测试前都要净空很大一片区域。
早先民间航线稀疏的时候倒是还好,近些年随着航空运输业逐渐达,就算空域管理权确实掌握在空军手里,也总要考虑军地关系层面的问题。
并且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也堵死了由乙方单方面进行试射的路子。
李建强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露出回忆的表情:
“我们院早年间其实做过过双脉冲动机的效能论证,结论是在4o%最大射程的位置上,杀伤效能大概在单脉冲型号的1。7倍,在7o%最大射程的位置上,杀伤效能则可以提高到原来的3。2倍……”
“只不过,当时现隔舱式结构过于复杂,2脉冲点火瞬态的成功率很差,隔层式倒是简单,但Ⅰ脉冲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经常会提前引燃2脉冲药柱,导致两个脉冲只能连续工作,性能提升很差……如果能有技术上的突破,保证二次点火的成功率和可控性,那倒确实是个提高对空武器有效射程的路子。”
作为装备研究院的技术军官,他在这个场合下肯定是没有拍板权的。
所以刚才这番话,算是说给在座的几位领导听。
乔晨青并没有马上表态,只是转头看向旁边的郑良群。
这一届空军班子的情况比较特殊,乔晨青虽然年轻时候也当过飞行员,但却是从政工线踏入的高级指挥岗位,而且还是因为前任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才紧急上岗,在专业性这块难免稍显欠缺。
所以,往往需要郑良群和他的参谋班子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至少值得一试。”
后者其实早就做出了决断:
“如果可行的话,也可以用在空空弹甚至空对面武器上。”
他还是忘不掉自己的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