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萍抛给我的“绣球”,我没有回答,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过,面对这次小萍抛来的“绣球”,我确实有点动心了。。。。。。
小萍是我在中国结识的最后一个女孩,她对我可以说是一往情深。
说实话,那时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的优秀女孩都喜欢我?
直到有一天我准备写这部小说了,对往事进行了一番梳理,才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现在是一个一切讲钱的时代,包括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只要你有钱,自然有成群结队的女孩子追着你跑,如果你不仅有钱,还有有一个更有钱的老爸,那你就能成为“国民老公”!
但那个时代,是一个刚刚开始打破“大锅饭”的时代,因此那个时代不讲钱,因为大家都没有钱!
包括那个时代也不“拼爹”,因为你爹也没有钱!
因此那时大家讲的是拼能力。
所以,那个时代的年轻女孩,比现在的女孩单纯多了,虽然她们也有择偶的标准,但比现在简单:
首先,必须是一个要求上进的青年,这主要看对方的学历和工作,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不要说大学生,就是中专生,甚至业余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凤毛麟角,由于国家经过十年的人才断档,因此只要你有大学学历,工作就不会差。
所以那时,只要一听我的工作是搞计算机,这就足够了!
因为那时,普通老百姓只听说世界上有计算机这么个东西,但计算机究竟长什么样的?没有人知道!
因此,一个搞计算机的,他的工作还会差吗?还会是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吗?
其次,看对方的家庭背景,如果对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虽然那时“老九”是“臭”的,但普通老百姓认为还是“香”的。
最后,看对方的经济条件,如果一个人在承包了,或者“下海”自己当老板了,由于当时还是“大锅饭”时代,因此在大部分人眼里,这自然也是一个“香饽饽”。
特别是1984年后我开始承包了,社会活动半径迅速扩大,接触的人多了,阅历自然也深了,我开始不像小时候那样,腼腆和缺乏自信,也不像现在的我,老成了而沉默寡言,而是善于侃侃而谈。
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我正意气风发地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言谈之中自然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不畏艰险的豪言壮语,因此自然让人一接触就感到与众不同。
但无论如何,我和小萍的关系走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
不过,那时的我,还真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因为等着我去做的事情太多了!
庆祝大会后,“微型工业电脑联盟”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当时国内那些想进行微型计算机应用项目开发,但缺少独立研发能力,或研发出来的产品市场认可度低的企业,几乎都聚集到了我们的旗下。
这是因为:
我们的电脑分公司解决了他们的品牌问题,毕竟我们手里握着一个全国微型计算机应用成果三等奖和一个上海新产品二等奖,外加一个有国家大办副主任和上海副市长出席的鉴定会;
同时我们的DDZ-4便捷、灵活、强大的可编程功能则解决了他们薄弱的项目开发能力和过长的项目开发周期问题,而由于我们是按单台成本价卖给他们,因此对于单个项目来说,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而对我们来说:由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DDZ-4,DDZ-4的产量开始大幅攀升,因此导致了DDZ-4的生产成本和材料采购成本大大地下降了,而由此产生的利润,又反过来为我们进一步改进DDZ-4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这变相地降低了他们的后继研发成本。
加上创新性的分红形式——通过抽奖让联盟内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设立了一个资金池——解决了联盟内的年轻人为了结婚,不得不长年累月省吃俭用存钱筹备婚礼费用的问题。
因此在“微型工业电脑联盟”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后我们的工业电脑分公司的名声很快响遍了当时的中国大地,而我们的DDZ-4也很快就占领了全国大部分的个性化微型计算机工业应用的市场,一个“一统江湖”的局面逐渐形成,当年吴箐伟所长在智能化工业控制仪表上的夙愿也仿佛正在变成现实。
然而,一个新的难题开始摆到了我的面前,那就是现在加入“微型工业电脑联盟”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如何去迅速地扩大和提高“微型工业电脑联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呢?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若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狄更斯。
【下章看点】
“星期天工程师联盟”和“微型工业电脑联盟”二个联盟让X的声名大振,但同时也让X感到压力——如何去如何去迅速地扩大和提高“微型工业电脑联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呢?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X等来了一个机会,一个绝佳的机会!
X等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欲知详情,请见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