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摊上也没有什麽人,摊主端上汤饼时顺道和韩昭唠起来:「你是从外地过来的吧?看你面生的很。」
韩昭失笑,阿嚒算得上她来京城见到的第一个故人,想到这儿,不免有些物是人非的感叹,回道:「对,外地来的,昨日刚到京城。」
阿嚒见她目光一直盯着被封条封住的裴府,善解人意道:「你是好奇那家怎麽回事?」
韩昭看了她一眼,见她表情如常,才点了点头。
阿嚒叹了口气,惋惜道:「哎呀,那家呀,听说是那家大人通敌叛国了,畏罪自杀,朝廷就把他家封上了,门上就一直贴着封条呢。唉,可惜了,那家人看着都是好人呢,就算死了这麽多年,宅子也没有闹过事儿。」
韩昭搅面汤的勺子停住了,低着头,忽然问到:「你相信他们真的通敌叛国了吗?」
阿嚒在案板上细细地切着羊肉,手上动作不停,嘴里道:「谁知道呢,咱小老百姓关心这个也没用啊。」
氤氲的热气蒸腾在眼前,韩昭顿了下,才重新搅动勺子,慢慢喝了口汤。
再回客栈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韩昭洗漱完了,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
银色的月光透过窗柩落在客房的地板上,更夫打更的锣声在夜色中传来,她忽然很想给贺小姐写信。
熄灭的蜡烛被重新点燃,韩昭从包裹里取来纸笔,在纸上落下笔墨:
兰君小姐。见字如面,展信舒颜。
写完这开头的几个字,她停了笔,却不知道该怎麽往下写。
写些什麽呢?写她已平安抵达京城,却发现要见到皇上还是难如登天?
写一个好人的含冤而死无人在意。如果没有一个人记住他,耻辱的罪名会刻在历史上,永远陪伴他?
写京城的夜晚让人难以入眠吗?
墨汁汇聚在笔尖,落在纸上,洇出一个大墨点。
韩昭深吸了口夜里清凉的空气,把这页纸揉成一团,换了张纸来。
她抬头看了眼圆圆的月亮,像她临走前那晚,和贺兰君在竹林外看到的那轮月亮那麽圆。
她重新下笔。
写她路上看到的天空结群飞过的大雁。
写她住客栈时遇到的院子里的绿芭蕉黄桂花。
写今日她吃的那碗羊肉汤饼多鲜香味美。
不知不觉,信已写了几页,最後一页的结尾,韩昭想了一下,郑重写道:
千山万水,愿君安遂。
第51章寻线索谁为故人忙
早上出门的时候韩昭把信交给了小二,这种迎来送往的客栈会帮住客到驿站代寄信件。
今日有宫中的匠人来教永安府里的灯匠做宫里的花灯样式,从全国各地举荐而来的匠人自然是做花灯的个中老手,不用他们怎麽费心教,只需讲解所需花灯的尺寸和样式,大家就能很快上手了。
教韩昭这边的是个比较年轻的人。趁着干活的空档,有人就好奇地问他:「老哥,那皇宫里啥样呀?你们在宫里能见到皇上吗?」
那匠人虽年纪不大,但自忖是从宫中出来的,比这些从外地徵集过来的,自然就高人一等,端着一副老师傅的作派,懒散的语气道:「自然是见过的,我们在宫里当差,这麽多年,怎麽可能没见过皇上呢?」
其实只是有天皇上经过走廊的时候,他们遥遥地见了一眼罢了,隔着重重的护卫,甚至只见到明黄的龙袍,都没看见皇上的脸。
这话一出,可引起其他匠人的极大羡慕好奇了,不断有人兴奋地问他:「大人,那皇宫里长啥样啊?听说金碧辉煌,栏杆都是用金子凿的呢?真的吗?」
年轻的匠人微微扬起了下巴,一副得意且与有荣焉的样子:「皇宫自然是金碧辉煌的,举全国之力建造,你说能不好吗?一砖一瓦都是工部悉心修缮的,自然是最好的。」
年轻的匠人隶属於工部,这次千灯宴也是工部管理。
韩昭默默地听着,做着手上的活计,不去掺和,昨天打探的消息就让她明白,想靠着好好做灯来见到皇上,几乎不大可能了。她得另作打算。
傍晚回客栈的时候,照例要先穿过前面吃饭的地方,她馀光瞥到靠边的高台上放了一张长桌,桌子後面站了个人,应当是说书先生。
她脚步不停,沿着中间的过道往後面客房走去。
「啪」惊堂木一响,说书先生的开场白穿过人群,顺着空气飘到了她的耳朵里。
「上回书说道,奇女子陶云安,三岁识字,七岁能诗,十五岁遍览家中藏书,端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韩昭脚步一顿,怀疑是自己听错了,缓慢地转过头去。
说书先生还在摇头晃脑,语气抑扬顿挫:「今日,我们就来说一说她的其它事迹。」
韩昭眨了眨眼睛,没听错吧,她方才是听到了陶姐姐的名字?
她仍旧是不敢置信,就近捡了张桌子坐下,小二很殷勤的提了一壶茶上来,拿过一只茶碗来,给韩昭添茶倒水。
光听说书也是有茶水费的。
韩昭接过那碗茶,稳了稳神色才问小二:「说书先生说的这奇女子是谁?」
小二露出个笑来,道:「说的就是奇女子陶云安呀。」
看韩昭脸上掩饰不住的震惊表情,小二恍然大悟似的晃了一下,以为她是从外地过来,对京城完全不了解,善解人意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