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厂区投入使用后,飞鹰的产量增加到每天一千五百只以上,这段时间下来,地球上空巡航的飞鹰数量已经过了两万只,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加上曾凡升级了张自力提出的攻击能力,可以说全球的所有飞机、导弹射井、军舰、潜艇都纳入了监控范围,理论上大部分远程核打击都可以被有效拦截,核大战已经打不起来了。
华国的核政策就是任何情况下,不先使用核武器,以前这个政策只能用来约束自己,现在忽然就有了可以约束全世界的能力。
有了覆盖全球的飞鹰网络,不仅可以直接击毁所有核武器载具,连一些中短程导弹都能直接拦截,飞鹰强的隐身和侦察能力,搭配音攻击实在恐怖,几十厘米的钢板都能轻易割开。
几十次不同类型的攻击实验无一失手,无论是空中的飞机导弹、陆地的坦克装甲车、水面舰艇、还是水下潜艇,都无法逃脱飞鹰的追踪和攻击。
攻防兼备的飞鹰网络,让华国一下子有了制霸全球的能力,至于这个能力该怎么使用,要不要公开,那就不是曾凡操心的事情了。
反正最高权限他已经交出去,他自身的权限当然没有解除,更不会随意动用,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必要再用。
曾凡已经开出了区别于飞鹰网络的新系统,借助于反引力和硅材料研究的突破,他又设计出一种可以固定漂浮在指定区域的新装置,可以起到地面通讯基站一样的作用,更好的实现全球的网络覆盖。
这种新型通讯装置正常体积有足球大小,外形很像,主要材料是硅纳米管,内部结构网络类似于能量球,但是密度低了几个数量级,纳米结构更类似于气凝胶,不借助反引力功能,也可以长时间漂浮在高空。
他索性就给这种装置起名,形成的网络自然就是网络,以后搭配神鹰眼镜,不仅可以实现高宽带通讯,还可以提供强的算力和存储,组建起独立于现有互联网的新型网络。
同样继承了飞鹰的全域隐身能力,具备一定智能,不同的是它不具备音飞行能力,质地既轻又软,任何微小气流都会自动避开,不会对飞行器或者各种鸟类造成危险,可以固定停留在八万米以下任何高度的近地空间,依靠吸收太阳能、宇宙射线、空气热量储能,实现长久续航。
极大的覆盖空间,可以让网络能实现亚毫米波以上的频谱通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可以实现每秒万兆级别的下载度。
不过这些功能还不是最主要的,实验过程中,曾凡现只要区域内达到一定数量,通过协调就可以干扰一定范围内的大气运动。
由此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协同配合,那不就有可能实现气象调控,真正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就算不能改变大气环流的整体趋势,应该也可以实现局部气候的调控,干旱的地方多下一些,雨多的地方少下一些,提前阻止那些破坏力巨大的台风形成。
在碦喇昆仑山脉和亚平宁山脉的地下空间,无数的微型机器人日夜不停的生产,比飞鹰结构更简单的硅基材料被大批量的制造出来。
每只的静质量五十克,一吨硅纳米管可以制造两万只,如果要实现全球网络覆盖,需要五千万只以上。
现实情况并不需要这么高的密度,根据神鹰眼镜用户的数量,每只可以同时服务一千个用户,就算全球六十亿人都用上神鹰眼镜,理论上六百万也可以实现全覆盖了。
当前地下空间的生产能力,这也不过是一个星期的产量,尽管需求量大,却可以比飞鹰网络有更强的补充能力。
不过曾凡想要进行天气操控实验,带电荷的云层蕴含极大能量,一个霹雷就可能会损失一大批。
想要调控全球的天气,就需要再多上几个数量级,达到数亿数十亿,甚至更高的数量,并且还有可能会不断被消耗掉。
曾凡开始设计蓬松的结构更有利于吸收空气的热能,太阳能,宇宙射线,对于闪电这种高密度能量爆,有点力不从心,很可能一下就炸散。
不过在闪电爆之前,可以利用自身精细的电场调控能力,大量吸收云层中的游离电子,从而化解或者减轻闪电的威力。
要控制云层的降水,关键还是调节云层中的温度,促成或者打散云中水滴或者冰晶的形成和聚集,水滴或冰晶达到一定的密度,过云层承载极限,自然就会引降水。
降水过程中,空气温度高,冰晶被融化,落到地面就是雨,如果下方温度太低,不足以融化冰晶,落到地面就是冰雹或者降雪。
跟调控小区域的云层降水相比,要控制云层的方向,过程就复杂的多了。
云层的移动主要是由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驱动,在大多数情况下,空气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云层作为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也会随之移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大气流动的基本驱动力。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空气在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移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北半球,空气向右偏转;在南半球,空气向左偏转。这种偏转使得大气运动方向生改变,云层的移动路径也会随之生弯曲。
此外,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对云层移动也有影响。摩擦力会使风减小,并且对风向产生一定的改变。
在近地面区域,摩擦力的作用较为明显,它会使云层的移动度比高层大气中慢,并且使云层移动方向更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产生的摩擦力会使云层移动变得更加复杂,还有可能使云层停滞或改变方向。
总之,云层的行进方向受到到很多的因素影响,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外,云层的大小、高度、质量等等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想要实现精准的气象调控,就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无数的计算和模拟才行。
为了方便携带,曾凡让收缩成直径一厘米的小球,装进袋子里,一个普通袋子可以装十万个小球,质量过五吨,他在地下空间攒够了一百万,才准备散出去做实验。
自身有了飞行和传送能力后,他们很少再乘神鹰飞行,两只神鹰更多的时候成了他们俩人的保镖,通常都是在他们停留的区域附近盘旋。
一袋子压缩的质量过五吨,可是实际体积并不大,能轻松放到神鹰的肚子里,它们的反引力功能可以无视五吨质量带来的重力。
两只神鹰各带着一袋子离开了,一个负责南半球,一个负责北半球,飞行过程中,将抛洒出去,均匀分布开,毕竟通讯功能才是主要的用途,气象调控还只是设想,真正的实现还需要大量数据才行。
曾凡直接传送到了地中海的上空,这里他几次飞行都经过,相对比较熟悉,两千米的高空聚集着大量水汽,很方便他进行降水实验。
空气中的水蒸气聚集成云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温度降低就可以了,自然形成需要复杂的条件,人为操作,只要能降低区域的空气温度,就可以很简单,差别只是控制区域的大小而已。
十万个压缩的被曾凡从万米高空抛洒出来,覆盖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区域,球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降落,降落的过程中逐渐膨胀,度当然也越来越慢,膨胀的同时吸收空气中的热量。
整个区域的空气温度骤降,大量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变成小水滴,运动的气流带来了更多的水蒸气,持续的冷却作用下,万里晴空中一片云彩开始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