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大国的崛起 > 第39章 一触即发(第1页)

第39章 一触即发(第1页)

1936年,5月6日,立夏,晴。

屏梁县。

李云飞接过苏权递过来的地图。

密密麻麻的等高线,看得他头晕。

好在董正正在制作沙盘,虽然只是雏形,但也能看个大概。

随着代表各方的小旗子被一一插在沙盘上。

李云飞终于看明白现在的局势了。

结合侦察连的报告,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对面六个师的踪迹。

预计总兵力在五到六万之间。

已经是杨湖澄总兵力的一半。

看来这条线,就是杨湖澄的主攻路线了。

毕竟,数万重兵,也只有这条线可以走。

其他渭水、固关线路,都难以支撑如此大军和后勤。

四团早已在各处修筑工事,处处狙击。

面对兵力众多,迫击炮数量也不少的陕军。

为保存实力,开始执行且战且退的战术。

不到一周的时间,敌军已经沿径水前进到了径明乡。

这也是四团团长贺廉仲设下的第一道纵深防线。

在李云飞抵达屏梁的头一天,径明乡的纵深防线已经完全沦陷。

不过他并不担心。

这本来就是早已定下的策略而已。

一方面是这个位置的径水河谷区,本就不适合大军展开。

杨湖澄部看似六个师人多势众。

但在这样的地形下,人力优势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

能推进到这里,无非就是李云飞有保存实力、诱敌深入的想法。

而径明乡西边,还有两道防线。

尤其是罗汉洞乡。

从这里开始,地势逐渐复杂,西窄东宽,是第二道纵深防线最佳之处。

也是陕军大营必定要驻扎之处。

目前第四团的团部,就驻扎在这里。

也是预设方案里,李云飞打算和敌军主力正式掰手腕的好地方。

第三道防线就是继续沿河谷向西的马家山。

这里是径水河谷的最窄处了,仅有数百米。

再向西,越过这个葫芦口,就是一大片平原的径川县。

为了保护当地径川县的百姓,马家山这个位置,肯定是不能放弃的。

就在李云飞在看沙盘的同时。

第二团董正所部主力,已经向马家山进发了。

不过李云飞很清楚的知道,第二团短时间内,除了能帮助四团提供一些预备人力方面的帮助外。

顶多也就以防万一,如果四团战线突然崩了,也就是能去填个线罢了。

原因其实就是,之前出发的几个团,已经把能带的武器装备,全都带走了。

致使一团和二团现在除了一些老旧的烧火棍之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