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是个特别开朗能干的人,讲话特别幽默,和裕玲说了不少镇上的趣事,逗得裕玲笑得都湿了眼眶。
2人很快就到了镇上,裕玲看到了记忆中没有的拥挤。
“天呐,这才5:3o不到,怎么就那么多人啊……”
裕玲1年级就和父母去了大城市上学,再早的记忆的已经不太记得了。
记忆中的渡口镇,过年过节的人多是多,但也没有夸张到这种地步,第1回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做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人多到堪比春运。
一路从大唐街往下走,到处是商铺,沿街的人家都开始做起了生意。
“好几个月没来了,镇上的店铺越来越多了。这是大唐街,这边地势高,码头那边涨河水不会淹到这边来,这里的店铺要贵不少。”
方朝一路向裕玲介绍渡口镇的地貌风情。
裕玲脸上都是笑意,坐在后座安安静静地听着爷爷说着她都知道的故事。
路过岔口,他道:“前面继续走有个砖厂和煤厂,这边左拐下去就是中山公园,是纪念领导来镇里视察而兴建的,和下河街那些,外出南洋务工的华侨们出资建的骑楼,差不多是一个时期建的,公园门口有1座中山的半身石像,雕的可好了,特别像。”
裕玲记得小时候到了夜晚,中山公园里面有很多老爷爷老奶奶在跳舞,唱卡拉ok,现在的规模和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没什么变化,没有后来改的那么宽广。
街上的人太多,自行车没法骑行,方朝不得不下来推着车走。
“中山公园门口有个岔路口,左边过去是菜市场,右边是电影院,直行的路口最多人了,赶集的人都来这儿的空地做买卖。”
“路口再前面就是码头,码头那条街又叫下河街,1条街都是商铺。顺着江流的方向走个几公里,就是水泥厂,是国营企业大厂,里面有2ooo多个工人,还建有宿舍楼。”
“水泥厂附近还有个造船厂,也有不少人。”
方朝一边说,一边给裕玲指路。
街上店铺的模样和裕玲小时候的记忆没有多大的出入,唯一不同的就是,后来的红色铁门,现在都还是清一色的木板门。
一路走来,裕玲看到临街的屋子全都改成了商铺。
码头的街道因为运船的原因,于明、清、民国几次扩宽,纵深宽敞的街巷铺满了青石板。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店铺是下商上住的南洋式风格的骑楼,墙面因常年江水上涨洪水,而泡得斑驳脱落,楼面上雕刻着充满南洋风情的灰塑几何图案,仍然清晰可见。
沿江一路,这样中西合璧的骑楼鳞次栉比,成百上千家商铺林立在江的两岸。
是她没有看过的繁华和辉煌。
她小时候也常常来码头玩,但那个时候运船已经停了,码头的商铺好多都关了门,剩下的只有留守儿童或是老人,大家都去外出打工。
“我看到裕繁了。裕繁,去公园门口那家饺面店吃点腌面吧?”
方朝对着裕繁挥手。
裕繁手上的油纸包装着糖包,听到他爸说要去吃腌面,赶紧把糖包拿给方朝。
“不要浪费钱了,我买了有糖包。”
裕玲接过糖包,“没事,糖包我吃,吃不完带回去给薪承,他也爱吃糖包。方朝想吃腌面就吃腌面。”
方朝摆了摆手,“我吃糖包就行了,腌面下次再吃吧。”
裕玲看了眼裕繁找她的钱,又看了眼油纸包,里头一共4个糖包,“你没吃吧?”
“我吃了啊。吃了好多个。”
“……”
裕玲知道她爸肯定是舍不得花钱买,这糖包还烫呼呼的,一看就是刚买的,他哪来的时间吃。
4个糖包也不够3个人吃的,正好再吃一点腌面和猪杂汤。
“我不管,我要吃腌面,吃2碗,还要喝三及第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