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师兄不好……没能及时收功得住,终于还是不小心伤了你……”
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伸入俞志杰胸前道袍衣襟之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来。
这时,玄机道长从石阶上飞身掠了过来。
他先是扶起女儿赵莺语,仔细替她察看了伤势,见她除了耳鼓稍有出血,有所伤及外,体脉平稳、气息均匀、神志清醒并未大碍。
然后表情严肃,一脸凝重地走到俞志杰身边,扶起尚在昏迷中的俞志杰,为他把了把脉。
见他脉搏紊乱,时强时弱,知他受伤不轻。心里骤然一紧。
略一沉思,便即一言不地将他抱起身来,匆匆奔向观中。
他知道爱徒俞志杰极有可能命在旦夕。
若是俞志杰有个三长两短,他作为师长,一来在观中众人面前不仅颜面尽失,二来更是愧对义弟俞德宗。
话至此处,书中暗表。
你道这俞德宗是谁?
俞志杰之父俞德宗本名姓方,名中宪,乃是大儒、素有“帝师“之称的方孝儒之后。
方孝孺从小聪慧过人,被乡人称赞为“小韩愈”。
成年后师从大儒宋濂,在一众门生中脱颖而出,无人可与之比肩,深得太祖朱元璋的喜爱与惠帝(建文)朱允炆的赏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即位后不久,他便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后因辅佐建文帝实行建文新政,又被称为“帝师”。
方孝孺品行严肃,举止端正,连敌对阵营的智囊也对其敬重有加。
当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兵南下动“靖难之役”时,道衍和尚姚广孝到北平郊外送行,临别突然跪下,向燕王低声密语,说南方有一个方孝孺,素有学问操行,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
洪武三十五年(14o2年),燕王朱棣率军攻陷南京。在对建文帝旧臣赶尽杀绝的同时,他唯独对方孝孺网开一面,想借重他的名声,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抵死不从,掷笔于地,怒骂道:“死则死耳,诏不可草。”
燕王朱棣闻言,不禁勃然大怒。不仅将方孝儒本人处以凌迟之刑,身边亲友、门生也被牵连,导致了“诛十族”共计八百余人的惨剧。
方孝孺在南京被凌迟后,在身边的妻子郑氏与长子方中愈自知时日无多,先后自杀而死。
燕王朱棣对行刑人员布密诏,要对在宁海的方氏一族斩尽杀绝。
时任宁海县尉的魏泽早在密诏到达前就听闻了南京城的巨变,也猜想到方氏一族将要遭灭顶之灾。
出于对方孝孺的同情,魏泽乘夜将方孝孺九岁的次子方中宪和方孝孺存留在家中的文稿连夜救出匿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次绝密行动还是被人泄露,很快就传到了台州秀才余学夔的耳朵里。
幸运的是,余学夔也对燕王朱棣篡位一事有所不满,他钦佩方孝孺的铮铮铁骨,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帮助魏泽救助方中宪。
为了和魏泽碰面,他在街头装疯卖傻,看到魏泽的马车便扑上去,大声颂念春秋时程婴等人冒死救护赵氏遗孤的行为,暗示自己愿为救助方家遗孤出力。
余学夔的诚意打动了魏泽,他一方面将余学夔当做疯子对待,降低周边人对他的戒心,一边暗中便将方中宪、方孝孺的文稿以及事先写好的密信托付给余学夔,要他去松江找方孝孺的门生俞允寻求帮助。
余学夔是个胆大心细之人,他立即带方中宪秘密逃出宁海,来到当时的松江府华亭县白沙乡的青村(今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将魏泽的密信交付给俞允,请他收留方中宪。
俞允看完密信,见送来的孩子是老师遗孤,又惊又喜,当即二话没说,一口应承,留于自己家中。
为了防止外人生疑,他让方中宪改名为“俞德宗”,并将自家养女俞氏许配给他,对外说是招进门的女婿。
待俞德宗长大成年,俞允担心青村过于热闹,易于暴露,便举家搬至金汇塘西一带,让俞德宗居住在余学夔族弟余豹府中。
方中宪改名俞德宗后,为人谦虚谨慎,以教私塾为生。为了活下去,方孝孺的后裔们一直隐姓埋名,提心吊胆地谋求生活,直到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才有所改变(此是后话,暂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