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送至的第三日,李承平的来信就紧跟着到了村。
余氏恍惚的很,她最放心的是这个孙子,最不放心不下的还是他。
她不知道李承平去京城这近半年的时光过的怎样,饿着没,冻着没。
心里想的太多,不自觉的在屋内踱起步来。
李固难得拿出别在腰间的烟杆,抽起了旱烟,他很想安抚下老婆子不知所措的情绪,却觉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家说起来,除了李承平还真没有人去过京城,哪怕是李固都是如此,他跟随太祖南征北战辗转千里,但北京确实无缘得见。
北京政治地位在他正当年的那个时期,还不似现在这么重要。
大乾初定的国都是南京,随着朝廷战略布局的调整,为了稳定北方、军事防御、经济展等原因的需要,才在永兴帝时期迁往北京。
土院里,进进出出的人影搞得家里好不热闹。
余氏倒腾着大木箱子,里面装着她的衣裳,以前放衣裳都是直接搁到衣笥,她哪里舍得打个木头箱子。
衣笥是一种用竹子或芦苇等编制的容器,类似于竹篓,可将衣裳搭在上面存放。
知道孙儿安排了官船,但去渡口的路上远着呢!
马力有限,不可能带太多东西。
因此,余氏翻动着衣裳喃喃道:“这件要不就不带了?”
“可往后难保就很难再回来,不带丢了可惜的。”
纠结了半天,余氏索性将衣裳一把丢进木箱,坐在床上生起了闷气。
到这个时候,李固烟也不抽了,咳嗽两声就要出屋。
“老头子,你是一点心不操,什么都要我盯着。”
李固瘪着嘴,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这个时候可不能装傻,女人这个时候的聪明程度堪比朱熹。
“要不咱不去了?”
余氏神色一顿,没有言语。
他们早已到了花甲之年,确实没有奔波的心气,老死在陕西这个不是老家的老家,是他们觉得最好的归宿。
李承平轻易不能回乡,状元注定是要当京官的,哪怕是外放也不可能回到陕西。
她还没看到孙儿成亲呢,不知道林家那姑娘怎么样。
强压着孙儿的头忍下这门亲事,余氏是不赞同,为此她还和老头子大吵了一架。
她不懂老头子和林家的纠葛渊源,换句话说,林家对李固的恩情,关她什么事。
余氏嫁给李固时,李家人早就仅剩李固一人。
经历了乱世,余氏对李固的帮助是谁都不能比,她不晓得什么林家恩情,只知道这么做李承平会不高兴。
半晌,李固歉意开口:“晓得你为承平的婚事生气,但请原谅我的这次自私,我真的没办法,我爹娘死的时候,真的我没得办法。”
说完,这个风里雨里这么多年走过来的小老头竟哭出了声。
余氏下意识的将李固揽在怀里,就如当年两人啃着糠咽菜开荒时那样。
两人终究还是决定去京城,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孙媳妇,再就是让孙儿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