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是不善于言谈的,道理的精妙之处亦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智者更是不屑与其争辩,认知层次不同,争辩亦是无用。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高阳应的大夫,他想要盖一幢房屋,派人砍了一批木材,刚一运过来,他便催促工匠动工。
工匠看着地上堆着的木料,对他说:“现在还不能动工,刚砍下来的木料含水分太多,质地柔韧,抹上泥巴承重后会变弯。用湿木料盖的房屋,时间一长就容易倒塌。”
高阳应却自以为是地说:“你想过没有,湿木料干了以后会变硬,稀泥巴干了后会变轻,变硬的木料去支撑变轻的泥土,承重不是更容易了吗?”
便继续催促工匠动工,工匠只好按照他的吩咐去办,很快,一幢新房屋就建好了。
高阳应还沾沾自喜,若不是自己用智慧折服工匠,哪能这么快住上新房子呢?
过了一段时间,这房子果然如工匠所说倒塌了。
《庄子·秋水》中有言:“夏虫不可以语冰也。”
每个人出生的家庭,受到的教育不同,认知层次也自然不同,认知低的人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利益,而认知高的人做的是长久的打算。
所以认知不同,无需争辩,否则只会伤了和气,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日子是自己过的,每个人要维护的,也都是自己的利益,认知不同,不必争辩。
适时地学会闭嘴,把答案留给时间去验证,而争辩,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亦谁也说服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