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天堂里没有车 > 第3章 贫困的马家凹(第1页)

第3章 贫困的马家凹(第1页)

刘连舟在漫长的黑夜中数着日子。

去年陈县师范毕业的他,被分到了关东县的北山里。

关东县南北狭长,大体可以从南到北分成三大块。

最南的是南山脚下的府河谷地,它上面有本县最好的四个乡镇,最差的就数刘连舟呆的北山。北山上有六个乡镇,中间就是县城所在的渭北台原,五个乡镇围绕在县城四周。

这北山,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而且居住分散,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很少有人愿来这里工作。

县上的政策就是把当年从中师毕业的学生先分到北山来锻炼,期限三年,才可以写申请调动。当然不是每一个中师毕业的会被分到北山来,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被分到这里。

在村上当主任的父亲还没有太大的权力,让自己不进山区,这就来了。但还有点权力的父亲可以让自己不到更偏远的村小,而是到了天灵乡中心小学。

天灵乡政府和中心小学都在马家凹。

马家凹在两座山的沟底,沟底还有一条河就叫天灵河。马家凹村就分布在河两岸的宽阔地带。

学校和乡政府在天灵河的东岸,东岸还有马家凹村的三个村民小组,另外四个小组在天灵河的西岸,而且居住不如东岸的集中,有些小组在离河很远的山里面。

这河东岸也就成了天灵乡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但这个中心,在刘连舟的眼中是比不了普柳川上一个村庄的繁华。只一个乡政府,一个信用社,一个还在一里外的乡中学,再就是几家商店,和一个只有三间土房的卫生院。后来还冒出一家饭馆和理店。

有一条沙石路从这里可以通向二十公里外的关北县城,再从关北县城转车到关东县城有三十多公里的路。关东县城到渭河南岸普柳川上的槐庄镇又有二十多公里远。刘家庄在槐庄镇的西边。刘连舟回一趟家要走八十多公里的路,倒三回车花十几元钱。

听说有一条路正在修,修好的话可以从天灵乡直达关东县城。

这么遥远的路,刘连舟来时是越走越心凉,不过还是来了。

他没有不来的理由呀。

马家凹小学没有在街道旁而在天灵河边。

学校的简陋是他可以想到的。

全村七八百人,学校规模自然小,人最多的班也就三十几个学生。吃水要从井里吊,上灶的只有三名老师,柴火要自己去收拾。街上偶尔有卖菜的,学校自己也种了些,但面粉和肉以及大点的日用品要到关北县城去买。每天只有四趟车,上午两趟,下午两趟,不操心的话,误车是常事。

面对刘连舟刚来的惊讶和不适应,校长说分到天灵能进中心学算不错了。至少交通方便,有灶,不让你自己做饭。若分到连庄,鬼头那些地方去,坐个车就要步行十几里,买个东西要背上山,自己还要做饭。这儿至少生活还方便。

刘连舟就在这个生活还方便的地方呆了下来。

工作量不大,工作时间也短,但时间难熬。

在天灵河西的学生上学是要走很远的路,所以早上是九点才上课,远处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吃些早上来时带的干粮,下午四点多就放了学,冬天会放学更早些。

刘连舟最怕的就是放学后的时间。漫长的时间里,哪儿都去不成,你又不知道干什么。

近处的老师一回家,你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就孤零零地望着很小的天空呆。当然你可以读书、打牌、下棋、打球,但总有不想干这些的时候,你只能望着四周的群山呆。

刘连舟有时就望着床前的小闹钟,跟着秒针的转动,让心一下一下地跳动。两年多来虽不说每个夜晚这么难熬,但让刘连舟刻骨铭心的夜晚,对他来说还是太多了。

当然校长说的来天灵能呆在中心算不错这话并不骗人。

呆的久了,在这穷乡僻壤,你还是会有种优越感的。

这优越感对的就是农民生活的艰辛。

灶师傅一月的工资二,三十元,民办教师的工资三,四十元,叫个民工给学校干活一日就一两元钱。而你一月近百元左右的收入是叫他们羡慕的。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十五六岁的大孩子,好多学生读完小学就不读书了。

乡中学只有五个班,初一,初二各两个,初三只有一个。

到村民家里去,你感到一切似乎简单到不能简单的地步,只是现在可以吃饱了,但那样的生活怎么能过下呢?

面对每天中午啃干粮,衣服破烂的学生,刘连舟觉得他们才需要这个社会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可自己只想到离开这里。

相比他们,自己不长的人生算得上美好而幸福。

刘连舟每每从学生家回来,为那种贫困而叹息时,校长总笑他,说他还没有到更穷的地方去看。

而刘连舟一直没有勇气去看看那些更穷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样的环境,只要呆着你就无法安宁,不能逃离,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可刘连舟就是不做什么也会受到家长的尊敬。在这种尊敬中,刘连舟明白,对家长们来说,他就是另外一种环境,他就是希望。

可自己这个希望却总想逃离。而如果一旦对学生稍好些,家长们的感激更会让他心里不安。

两年多来这种尊敬和不安一直压着他,让他不知自己该怎么办好。

正是这种环境,他才被看成一种希望,可也正是这种环境,他的希望在破灭。

是的,刘连舟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一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