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神奇马良的故事内容 > 第1章 晴天霹雳(第2页)

第1章 晴天霹雳(第2页)

而在这个出仕为官全看名气举孝廉的时代,这个评价的帮助实在是聊胜于无。

其实按照马良的想法,即便做不了王侯将相,当个闲散富家翁也是不错的选择。

马家的确是个殷实富户,可问题是老头子生育能力旺盛,足足生了五个儿子,也就是所谓的马氏五常。而偏偏这五个儿子却不是并肩出来的,而是有了老三之后过了足足十年才有的马良,三年后又生了大名鼎鼎的马谡,而后不久便驾鹤西去。

这就造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还不等马良长大,家中财产中占大头的田宅基本已经被三位兄长瓜分的差不多。

农业时代的田产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不过马良也并没有因此而嫉恨几位兄长,毕竟三位兄长也是为这些田产出了大力的,且待自己也不薄,甚至自小反倒是三位兄长更多承担起父亲的职责。

而等马良及冠之时,三位兄长之间手足之情尚在,也主动提出重分田产之事,只是他们也都早已成家立业,几位嫂嫂的脸色更是阴沉的可怕。

为了不影响家庭和睦,以及余生陷入无穷无尽的纷扰之中,马良很是坚决的谢绝了这个提议,选择拿了些钱财独自前往荆州治所襄阳闯荡,成为了这个时代众多襄漂之中的一员。

而三年之后的如今,家中最小的弟弟马谡也是有样学样,拎着包裹前来襄阳投奔马良,如今就住在小院中的另一间房屋。

而这,毫无疑问也正是马良最近一直被这个噩梦困扰的病根所在。

世界上的聪明人分很多种,但蠢人却只有一种,那就是认不清自己实力非要执意去作死。

从刘备、诸葛亮再到王平,一个个都在对你好言相劝,你倒好,非要执意去街亭送死?

而且还非要写什么斩全家的军令状?

“不行,还得训那小子去!”

——————

ps:既然分区选的是历史,那自然是希望能够考究一些,关于马良是否为世家,专门写了一章“驳《马良世家论》”,感兴趣的读者大佬可以目录跳转一下。

这里来说一下,汉代说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小说家的地位。

先需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现在很多人提起的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是直到元明清方才有的概念,而且每个时代说法都不尽相同,有着数个不同的版本,感兴趣的读者大佬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而本书很明显是据此千年以前的汉末三国,只有十教九流的说法,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则是正史最早的记录,简单摘录一下:

1右儒家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2右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3右阴阳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4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5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6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7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8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

9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1o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班固列举了这十种学说,也就是十教,同时系统记录了对应的典籍,并给予了评价。

也就是说,小说家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能够与以上九种学说并列的正经流派,并且流传于世的典籍数量甚至过了儒家。

但因【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班固认为并不值得学习,只需要【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也因此小说家不入九流,也就被称之为不入流。

但班固在评价小说家时也是颇为辩证,并没有完全否决小说家,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小说家的地位【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班固最终对于小说家的评价也是【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大致意思是:所以小说家没有没落,乡闾里有小智慧人书写的东西,也会被人记录下来而不被遗忘,如果有任意一句话值得采纳,也要像(古代圣贤)采纳樵夫、张狂的人一样(进行采纳)。

总结,按照我浅薄的理解,在汉代儒学已经占据正统地位的情况下,小说家仍被认为是一种正经的学问,只是地位相对边缘。

即便是在朝中担任郎官,奉皇帝命令修订史书的班固而言,也只是认为小说家不值得被当权者或者官吏学习,而并非很多人臆想的那样地位堪比乞丐。

也基于此,我推断到汉末时期,小说家地位会有所下降,但仍属于读书人的一种,寒门出身的主角为了生计选择说书,远没有到辱没门庭的地步。

pps:本来想放在作家的话里,但是一不小心又写了,也不想在专门开一章了,想来想去,索性就添在第一章后面吧。

最后,扑街作者真的很希望能收到来自读者大佬的反馈,收藏、推荐、月票都能极大提振小扑街的信心,也随时欢迎读者大佬批评指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