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在这种时候,重要的是接受并表达感激之情,而不是推辞。
还没等许宁把想好的长篇大论讲完,杨知书就挥手打断了他:“行了,你的这套说辞跟我刚工作时用的一样。”许宁立刻闭上了嘴。
“八三工程的重要性你很清楚,表彰肯定有你一份。但说到荣誉嘛,有时候还得看运气。”
杨知书说着,突然转变话题:“小许,601所的项目结束后,你有什么打算?”
显然,这才是谈话的重点。之前的种种铺垫,都是为了这个问题。
先是让他参观即将国产化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接着保证了他的荣誉地位,现在终于问到了他的未来规划。
杨知书几乎是在直接表达“我想拉拢你”的意思。虽然方法老套,但效果往往不错。
“关于下一步……”
许宁思考了一会儿,并不是因为担心选择会影响个人荣誉,而是真心在考虑。
“对于空军而言,八三工程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若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重点应该放在第三代战斗机上。”
他说道:“因此,我计划参与十一号工程。何工已经告知我俄方协议对我们非常有利,尤其是可以更新90架飞机上的设备,这提供了很大的改进空间。”
听到这里,杨知书的表情明显放松了许多。
起初,他同意让许宁加入八三工程,主要是出于对杜亦熵和梁语平的尊重,只希望他们能帮上一点忙。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低估了。
从发现副翼反效问题到重新研发前缘缝翼提高低速性能,再到解决长期存在的涡喷14压气机缺陷,许宁不仅技术过硬,还能显著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这样一位年轻才俊,在任何组织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源。
杨知书觉得许宁简直是个难得的人才。
当得知涡喷14发动机的地面测试不仅顺利,还激发了科工委制定独立航空工业标准的决心时,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许宁在八三工程定型后继续留下来工作。
至于姚美玲,她对许宁的感情显然超出了普通朋友的界限,这一点连旁观者都看得出来。但杨知书关心的是能够留住许宁这个人才。
正当杨知书认为事情已经十拿九稳之际,许宁却提出了新的想法:
“通过参与八三工程,我更希望转向解决我们航空领域中更为基础和广泛的问题。”
“离开具体项目?”杨知书的心脏仿佛经历了一场过山车。
“是的。”
许宁解释道:“我想专注于第三代战斗机的关键技术,如飞发匹配控制、数字化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喘振监测等。”
接着补充说:“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型号上,因此,我希望您能在未来的十一号工程项目中为我预留一个位置。”
听罢,杨知书大大松了一口气,并保证会满足他的要求。两人结束谈话时,夜空中已挂起了一弯新月。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许宁想起了今天早上显得有些异常的姚美玲。
“她昨晚到底想说什么呢?”
就在他考虑是否去找她问个清楚的时候,旁边传来了熟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