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数大家族,花重金请的名师西席,才会在记诵之外,与学生细说百家诸姓氏渊源及当朝流衍。
目的嘛,归根结底还是绕不开宗族二字。
讲百家渊源,是要族人从姓氏中明婚姻、分贵贱。
讲姓氏流衍,是要世家子弟在交游中明得失、知厉害。
说穿了,就是教导子弟,在外行走,哪些人当交,哪些人该避,哪有人又不能惹。
也就是所谓的“以便日用”。
自古,姓就是宗族最重要的标志,起着正本溯源、道明血缘的作用。
同姓不婚、门当户对都是基于姓而来的社会潜规则。
氏从名后,更为复杂,昭示着尊卑贵贱。
先秦王公贵族惯用封地、封号等为氏,以示与平民区别,也分出同姓不同支之间的三六九等。
不止西方有路易·亨利二世·德·波旁这等贵族,教名、本名,连着封地,长长一串,不明觉厉;咱们老祖宗也不甘示弱,姓、氏、名、字、号(自名)层层buff叠上,牌面满满。
就拿同为贵族的屈原来说,楚国芈姓这支,祖上受封屈地,是以得屈为氏。到屈原其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合起来芈屈平原正则灵均,这谁看谁不迷糊。
秦后虽姓氏合一,取名简化了些。
但以郡望为标志的门阀制度崛起,换汤不换药,比之氏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门阀的巅峰在南北朝。
士族自此按地域划分为郡、侨、吴和虏“四姓”,亦可称四大利益联合体。
山东、关中士族称郡姓。以太原王、清河崔、范阳卢,京兆韦,河东柳、裴、杨等为。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的北方望族,称侨姓。以王、谢、袁、萧四大姓为。
江南地区土著望族,合称吴姓。朱、张、顾、陆等四家为大,顾占其一。
北边后起的大家族谓之虏姓。较为有名的,有长孙、宇文、于、窦等。
这四大集团,内部通婚,利益结合十分紧密。
对外有如坚壁,往往几家几姓同气连枝,得以历代数朝屹立不倒。
新贵官僚想要攀附,求之无门。
就算你贵为天子,门第不对,娶崔氏女都是妄想。
此种风气,至唐不灭。
哪怕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明令禁止世家望族七姓十家通婚,却也收效甚微。
到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乱世动荡,频繁的战争才彻底击垮世家大族坚不可摧的利益链。
因此,宋初横空出世的百家姓,得以不分贵贱、全凭声韵成文。
只是,明面上旧贵族衰落,各姓之间平起平坐,可暗地里,新贵崛起,旧贵顽抗,各家各族之间利益争斗,半分不曾减少。
不同的是,有宋以来,唯有皇权至高无上,再没有一家一姓可稳坐钓台、屹立不倒。
这便是百家姓最大的奥义。
姓氏谱书自古有之,这也是为何唯有百家姓被推崇至上、列为蒙本。
前朝蛮族当道,汉人被打压得厉害。所谓高门望族,虽苟延残喘,但风骨犹存。
大宁建朝,他们便如离离原草,争相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