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帝子 八阿哥胤 > 第99章(第1页)

第99章(第1页)

汉军旗和包衣旗的汉人已经抛弃了他们自己的身份,受到满人的接纳,而且许多人祖上还是满人,这种情况是不同的。

除了他们以外,皇帝能够信任的汉人就是汉军绿营里那一群同样吃“铁杆庄稼”的人。

“铁杆庄稼”说的原是满人,纵是什么活计也不去做,只要是旗人,就有粮食吃,有一条活路走。

汉军绿营呢,则是说里头的人,多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子是绿营里的兵,那儿子也是绿营里的兵,老子做的什么职位,儿子就继承什么职位。

除了这些人之外,皇帝怕是连朝廷里的汉臣都不太愿意尽数相信。

胤禩还清楚地记得一段事,那是康熙二十八年的时候,因皇帝超擢汉臣,最起码在面上做到满汉臣地位的平等,引起了满臣的不满,他们以李光地作文草率为由,对汉臣大加攻伐。

皇帝也知道其中的奥秘,但是他能怎么办呢?满臣和满人才是大清的根基呀,于是他斥责李光地为“冒名道学”,将其贬出机要。

太子的师傅汤斌就更不用说了,那位老爷子死得比较早,教导太子的时间也不长,最后是在工部尚书的任上去世的。

汤斌和明珠算是有过龃龉,因此被明珠处心积虑地抓过把柄,他曾在苏州发布的文告中的一句“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被找出来,差点就酿下大祸。

胤禩他家汗阿玛为了自己的宝贝太子着想,不能让他有个被兴了文字狱的师傅,没大张旗鼓,但也下了旨去责问,把汤斌吓得呀,那件事后不久汤斌就患了重病,最终病亡。

总而言之,很多事情,汉人的皇帝好解决,满人的皇帝却不好解决。

对此,胤禩表示他一点都不在意。

大清国亡了就亡了呗,真当事情能像秦始皇想的那么美,子孙千世万世,帝国千秋万代吗?

根据他梦中得知的那些未来来看,大清留着,嗯,还真不如亡了呢。

于是在一群人都不说话以后,还是胤禩开了头。

他说的建议是扩建绿营,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扩招,但是绿营里都是汉人,说白了还是从汉人里招人。

胤禔面有难色,不过还是很捧场地夸了胤禩一句:“嗯,小八说的这是一个办法。你们可还有别的法子?”

胤禔夸胤禩,是因为他没让这场面冷场,让他彻底丢脸,但是其他人一看,自然也都顺着胤禩的思路走,都是些换汤不换药的法子。

胤禛出的主意比较狠,这中原原本也不只汉人一类人,不是还有滇人、苗人之类的吗?

这些人和汉人一样,都是比较抵抗大清的,依他的主意,倒不如把这些人一锅端,全编成军队,再把汉人移到这些人的住处,断了后路。

还有什么牢中的囚犯、流放宁古塔的罪人之类的,统统的编起来。

当然,打了巴掌,也要给甜枣吃,立功分地,封爵之类的,把当年秦国的那一套军功爵制用起来不就行了?

不怕这些人不为大清所用,顶多到时候多杀几个刺头儿就可以了。

他的主意一出,都没人说话了。

这手段,高明是高明,但是后患也多。

先不说这些人会不会束手待毙,只说现在还在民间,大清看不到的地方虎视眈眈的那些反清复明的“义士”,他们要是知道了这些情况,不多加利用才怪。

到时候大清就是众矢之的,不死也残。

相比之下,鼓动汉民自己参军倒是温和的办法,也能保证军中不会有太多的隐患。

真要像胤禛说的那样,怕是大军训练完了以后,心存不满的一群人揭竿而起,大清指不定就亡了。

胤禛不说话,虽然他的法子看上去狠,但是后患少啊,都是能马上解决的,胤禩的那种,后患太强了。

一群人最后想不出别的什么法子,说温和的,胤禩的最温和,说狠的,胤禛的最狠,还真没比他们俩好的。

把蒙古人放出笼,重演一回当年成吉思汗的旧事的话,大清就可以成为下一个南宋了,要知道,有明一朝,蒙古人从未放弃重回中原!

他们觉得狠的这个太狠了,实践起来难度也不低,所以一群人修修补补,只能给胤禩出的那个法子里多加些规矩。

什么上述几代都得是良民,家中无有罪人,农民出身的最好,不识字儿的可以算是捡到宝了。

还需要绿营里头有保人推荐。

这是要确认身份保证安全,绿营的人也都是地方上的人家出身,同出一地的,总能知道根底,不会让太多心怀叵测的人混进来。

牢中的那些囚犯也可以利用起来,反正他们都犯了罪,到时候就编成前锋军,熬过了多少场就能退到后头,前头是军功抵罪,抵完了就和其他人一样积累功劳。

有话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但是这些地方出来的人也好用,毕竟他们穷嘛,只要有想要的东西,就好办了。

一群阿哥你一言我一语补完了胤禩提出的扩建绿营的计划,胤禔最后信心满满地写了个折子,让在座的都署了名,太子署头一个,其余人按爵位走,胤禩因为是计划的提出者,又是亲王,所以名字跟在胤禔后头,和他排在同一列。

讲道理,不用说上呈以后可能会有的漏洞了,胤禩现在就发现一个他们没意识到的问题。

白莲教,也爱挑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传教,甚至不只如此,三教九流,上至书吏下至黎庶,都有可能是白莲教的人。

不过他们的支脉众多,分散得很散,并没有一齐大规模发难的可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