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风雨大宋女主 > 第469节(第2页)

第469节(第2页)

赵滋想了想,道:“太尉,如此说来,我们即使占领了这附近的州军,也拿牧民没有办法?”

杜中宵道:“以往各个朝代,在这些地方,都是靠着内附的部族来管理,自然有其道理。牧民游徙不定,不靠着部族,像中原一样编户齐民,是不成的。我们要如何做,必须要想办法。”

贾逵道:“一路北来,倒也有部族投降的。太尉,是不是我们也靠部族,分管各地?”

杜中宵叹了口气:“事情没这么简单。靠着部族,就要分封部族头领,给其财富权力。和平的年月自然好说,一有乱子,这些人如何管得了?而且各部族是兵民合一,手里有刀的,一言不和拔刀相向,对朝廷来说不是好事。历朝历代,占领这些地方之后,都面临到这个问题。朝廷要少费心,就只能允许胡人部族内附,给内附的部族好处。他们兵民合一,弹压地方。但一旦中原有了乱子,这些内附部族能够出力的少,作乱的多,到时可就难说了。”

贾逵道:“若依太尉,应该如何?我们大军到此,总不能放任本地百姓不管。”

杜中宵道:“我不想重复前人的错误,得一时安宁,遗祸后人。根本上说,要想让这里安定,还是要编户齐民,不然终究没有改变。可一时之间,编户齐民做不到,那就等一等。这些日子,我们大军所过之处,除了侦骑之外,都聚在沿路的城池驿馆之内,不要去骚扰牧民。有要迁徙的,随他们去。说破大天去,一个地方,能容纳多少牧民,数字相差不会太多。他们愿意把地方让出来,那就最好。”

赵滋道:“太尉,这些牧民迁往他处,不会占别人地方?”

杜中宵道:“放牧与种地不同,草原不是你家的,你可以放牧,我也可以。到底归谁,终究是要打过才知道。所以草原民族迁徙,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一直到几千里外。不像中原种地的,不管是什么人来了,地还是在那里,纵然走了也要回来。”

其实中原人也不是走了还回来。从五胡乱华起,衣冠南渡,中原人好多次南下了。但与草原民族不同的是,以前江南未开发,汉人去了开发地方。等没有空地了,矛盾增多,再想南下可就难了。草原民族的大迁徙,规模或许没有汉人南下大,距离可远多了。汉朝开发西域,匈奴西迁,走了怕不有万里之遥。

契丹被灭后,宋朝占领契丹的领土,必然会引起大草原的连锁反应。契丹和奚族西迁,肯定会有一部分融合进鞑靼,还有一部分一路向西。最西能到哪里?天知道。

从临潢府向北,连绵的亚洲大草原广阔无比,连通欧亚。宋朝向北扩张,必然会导致大量草原民族西迁。原有的草原部族受其影响,到底是把这些人吸收,还是被他们赶得同样西迁,谁也说不清。而且西边的鞑靼正在崛起,发生了这一场变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杜中宵也说不清楚。在蒙古兴起之前,把草原的格局打乱,宋朝强势北进,是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的。蒙古还能不能崛起?这个时候,他们的力量不足,如果西进,谁会倒霉?不要说这么大的力量,历史上契丹被金灭后,耶律大石带了少量部众,就到中亚建立西辽,此时西迁的力量可大得多。他们如果一路向西,中亚的势力能不能挡住?都是没有答案的。

摇了摇头,哪怕加上后世的知识,杜中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宋朝的势力扩张肯定有边界,最远就是把契丹的旧土占领。后边随着新铁路修建,无非是把鞑靼等胡族消灭。更遥远的地方,就鞭长莫及了。

借助铁路,宋朝当然可以西进。但占了那些地方有什么用呢?汉人的人口就只有这么多,占了地方也无法移民,何必去惹麻烦?历史已经表明,不是占了地方,那些地方就是你的了。历史上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哪怕抛去他们的母国不讲,单讲白人占住的地方,也只有北美和大洋州是真正占住了。其他的地方,随着殖民地反抗,最后还是全吐了出去。单纯占地方是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还是发展自己。

第159章分而治之

过了丰州,一路北上,耕地越来越少,草场越来越多,慢慢进入了契丹起源的核心地区。这里依然是农牧结合的地区,只是农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牧业慢慢成为主要生活方式。

杜中宵看着绵延的草场,心中明白,大军已经慢慢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内蒙古地区,沿着几条河流,形成了广大的草原。北方大草原的蛮族南下,走西边就要占据河曲和河西走廊,走东边就要占据这里。有这里做后盾,不断攻略中原。

明朝最后被后金打败,一个原因就是这里被满清统治者征服,一路直到燕山脚下。之后明朝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出击这里,守是很难守住的。有千日做贼的,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中原的稳定,必须要占领河西、河曲和这一带,才有稳固的边防,把入侵的蛮族挡在外面。

占领临潢府之后,从河曲路出发,修铁路过阴山,一路东来。到大兴安岭下,选择合适地点,穿过大兴安岭,一路修到东京道。这条铁路修通,只要中原不出特别大的乱子,此地就平定下来了。对于游牧民族,铁路是利器。一旦修通,他们就失去了发展壮大的纵深和时间。

过了潢河石桥,便就是契丹的饶州长乐县。契丹官员已经等在城外,迎接宋朝大军入城。

看着城外迎接的契丹人,王凯小声对杜中宵道:“太尉,已经快到临潢府了,怎么契丹人反而不再抵抗了?丰州还是我们大军到了城下,他们才举城而降。现在饶州在我们到之前,就早早迎了出来。”

杜中宵道:“契丹已经没有兵了,他们还打什么呢?前边大定府的两万契丹军队,就是契丹最后的兵力了。临潢府说是有近万人,那里是契丹起家之地,有多少人能上战场,可是说不准的。”

王凯和赵滋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宋军轻易攻下大定府,让契丹人终于明白,失败已不可避免。现在各地只看宋军什么时候到达,已不做抵抗打算。

这一点也让杜中宵感慨万千。游牧民族终究与汉族不同。游牧民族初起,凶猛异常。随着他们占的地方越来越多,裹挟的人口越来越多,加入其中的其他力量越来越多,往往如洪流般,横扫一切。而中原政权,初起的时候则小心异异。汉有白登之围,唐有渭水之盟,等到力量稳固,才能威压周边。而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汉族往往百般周旋,仁人志士峰起,寻找一个能从危机中出来的机会。而这些游牧民族就没有这种韧性了。国破家亡,大把的人拱手而降,寻找新时代的生路。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更加适合游牧政权。

到了城门,知州和一众官吏、首领前来见礼。杜中宵带着大军,进了饶州。进了州衙,设了一个庆功宴,与众人饮过了酒,便就各自回去休息。

杜中宵很谨慎。虽然现在诸事顺利,契丹灭亡在即,还是诸事小心。军队在城周围驻扎,三十里内广布侦骑,不允许出现意外。

等到醒来,夜已深了。杜中宵走到院子里,看着天上繁星遍布,迎面吹来的风凉爽清新,一时间心情舒畅。让士卒拿了一把交椅来,杜中宵坐在院子里,自己想心事。

过了饶州,再向北两百多里外就是临潢府,四五天的时间就到。前方来的消息,契丹没有再集结军队,临潢府的贵族王公也没有逃走,好似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耶律洪基被抓,现在临潢府主政的,是契丹太后萧挞里,还有皇后萧观音。杜中宵印象里,萧观音这个名字特别,前世肯定听说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战,面对的是两个女人,让杜中宵觉得有些怪怪的。不过在契丹这很正常。皇帝年幼,或者其他原因,太后主政很正常。

契丹是由皇族和后族组成,后族的势力很大,某种程度上太后并不弱于皇帝,与宋朝不同。宋朝只有现在皇帝年幼时,由刘太后主政,身后并没有自己家族的支持。严格说来,刘太后与契丹的太后是大不相同的。契丹的太后,甚至有时对废立皇帝。

想到这里,杜中宵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耶律洪基被抓之后,契丹为什么没有在太后主持下新选皇帝出来。而是这一直这样,就等着宋军来,被各个击破。

这个样子,哪里需要十万大军?有五万人就足够灭亡契丹了。

看着天上的繁星,杜中宵吹着凉风,一时有些出神。

现在灭亡契丹不是问题,问题是灭亡之后应该怎么办。大杀一气,把契丹人杀光,把附和契丹人的奚族人杀光,甚至连逃到这里的汉人也杀光,不过是随便想想而已。不是做不到,实际上紧跟之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大开杀戒。西夏没有了,党项作为一个民族,最后不复存在。连女真人也没有了,蒙古灭金之后整个民族消失。可以做到,只是没用。

蒙古人灭了党项人,灭了女真人,最后又怎么样呢?不是后来与满人结盟,不是后来新中国的时候局面不同,蒙古人也很难在草原上继续立足。汉人与这些游牧民不同,靠着一味杀人,只是在草原上变换民族,对自己又有多少好处。

对于中原王朝,对于汉人来说,需要的是这一带的长治久安,不再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至于在这里游牧的是什么民族,无关紧要。哪怕就是换成汉人,几百年后也不同了。中原衰弱,这里的民族必然会进犯中原。他们不这样做,就有其他地方的民族过来这样做。

轻轻叹了口气,杜中宵站起身,一个人踱步。

把铁路修到这里,只是一个条件,应该还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确切的说,这片草原上,不再允许出现统一政权。他们效忠的统一政权,只能有一个,就是中原王朝。

以前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在这些地方安置内迁民族,就基本不管了。无非是笼络他们,为中原的籓篱。现在看来,这样做不合适。让他们各自为政,一旦条件合适,就会坐大,成为祸害。

有什么办法?杜中宵想了好久,最后还是觉得,清朝人的办法是最合适的。减小各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围,把他们分成各旗盟,便如内地郡县一般。只要地方稳固,其他事情都可以应刃而解。

混乱时期,草原各部族林立,一般互不统属。只要合适的时间,出现了了不起的大人物,把这些部族统一起来。只要中原王朝强势,把这里的部族彻底分开,不许他们再合为一部族,不允许他们再互相吞并。甚至必要时,可以抽调他们的人力,为中原服务,才是长久之计。

灭了契丹之后,宋朝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精力去做这件事情。特别是铁路修通,彻底分割部族就有了倚仗。中原王朝介入之后,游牧民族想再统一,可就难了。草原免于战乱,又有了和平时其中原物资输入的通道,或许,以后就会不一样吧。

第160章出人意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