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皇权相权 > 外戚(第2页)

外戚(第2页)

《汉书·王莽传》记载: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尉。

汉书记载中,未篡位之前世人对王莽的评价很高。

王莽少年时,他爹和弟先后去世。此后他跟随叔父王凤(王政君哥哥)、王商一起生活。

借助王政君之力的族中之人多贵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然而王莽此时却显得极为收敛,众人皆醉我独醒,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史料记载说他勤劳好学,拜了沛郡的陈参为师,学习《论语》。对内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尊师重道。

简而言之,王莽就是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成了当时的道德楷模,于是很快便声名远播。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还做得如此完美?考虑到汉朝的官员选举很有特色,名为“举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被推荐为官的人一般是通晓经目的儒生)。这不明摆着吗?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二十四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王政君早已贵为太后,此时叔父王凤身居大司马之位。

所以,王政君一日不死,王莽的官路,只要他一直保持着这种虚虚假假的“孝”与“敬”,就可以安安稳稳,扶摇而上。

《汉书·元后传》记载:

明年,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以莽为大司马,与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帝年九岁,当年被疾,太后临朝,委政于莽。

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没有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驾崩当天起驾至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并下诏让王莽出任大司马。

元始元年,大臣向太后奏定,让王莽接受“安汉公”称号,王莽欣然应允,食禄二万八千户。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首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

“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决定。

元始二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四处流亡。在王莽倡议下,诸多官吏献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一时间,朝野四处歌颂王莽功德,说他有圣人之德。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时的王莽不仅凭借太后的青睐平步青云,加之自己的高情商使得他在百姓中的美名不断传播开来。

元始六年,汉平帝病逝,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太子。王太后根据众大臣的意思,让王莽代行天子政,称“摄皇帝”,臣民呼之“万岁”,改年号为“居摄”。居摄次年,各种符命纷至沓来,此时已经民不聊生,不断有人借名目劝王莽称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腊月初一,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推举王莽为皇帝(实际上是被迫),改国号为“新”,降孺子刘婴为定安公。此时,王莽在常安称帝,建元“始建国”。

在中国历史上,通常以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正规路子里,五十四岁的王莽换了种不流血的套路,打开了外戚篡夺(窝里反)的先例,获得了垂涎已久的帝位,终于意味深长地打开一个历史新篇章。

后世对王莽的评价褒贬不一,个人认为外戚专权的发展将王莽推到了金字塔顶端,其背后的因素太过繁复。即使篡汉代立这个人不是王莽,历史也会在窦姓、霍姓等人中选择一人对皇权进行取代,只是上天恰好选中的是王姓家族来结束这个朝代“偏房”的怪相。

至此,整个西汉寿终正寝,结束在了王氏外戚专权的极端之下。这些皇帝谁曾预料到,皇权的衍生物反而吞噬了自己。

◇春风吹又生——梁冀专权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进行一系列违背社会发展、加速历史倒退的改制。他的改制不仅没能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社会混乱。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光武帝秉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原则,以王莽篡位为史鉴,坚决杜绝外戚干政。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

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杂帛二千匹,黄金十斤。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帝请曰:“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既无褒异,又不录勤劳,无乃过乎!”太后曰:“吾不欲令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著也。”

可见,东汉之初对于外戚的防范是很严的,后宫太后也鲜有地拥有这样高的觉悟。按理说这样的防范手段以及后宫难得的觉悟,外戚干政这股势力的发展受到层层限制,到此就应退出专权的历史舞台。

历史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东汉的第三位皇帝肃宗皇帝——汉章帝(喜欢书法的朋友应该熟悉此人,章草的创始人)在位十三年,活到三十一岁就死了。章帝死后,他的四儿子和帝继位,时年十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摒弃外戚不得干政的祖制,又开始重用外戚,将大权交到窦宪手中。

外戚这股势力如同枯木逢春,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崛起。不仅窦宪的兄弟子侄身居要职,而且运用察举制的弊端,从各个层面扩大势力圈子。窦氏外戚在皇权的维护下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后来皇权也受到外戚权力逼迫。和帝越发感觉被欺太甚,于是联合宦官,合力打击窦氏外戚势力,这又为汉朝埋下了宦官专权的地雷。

窦氏被打压甚至消灭后,东汉的外戚势力才算是暂时被扑灭。但是这件事给整个东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东汉灭亡,各个姓氏的外戚兴起又覆灭,一拨接一拨,成了一朝一姓。

紧接着是邓氏外戚、安帝时期的阎氏外戚、顺帝时期的梁氏外戚,比“王莽篡位”更惨痛的一幕即将上演。

公元114年,十一岁的顺帝继位,封梁商为乘氏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立梁商女为皇后。从此梁商地位日益显赫,逐渐攫取了大将军这一权倾朝野的要职。当时的梁商虽然“以戚属居大位”,大权在握,但有所约束,不敢十分专横跋扈。

有人分析实际上是梁商在为他的儿子梁冀专权铺路。因为:

第一,诸梁氏已布满朝廷内外,当时皇帝不过是他们手中之物。

第二,梁商对他所溺宠的儿子梁冀有意加以培植。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梁商病死,未及下葬,顺帝就任梁冀接替父职,做大权在握的大将军,让梁冀的弟弟梁不疑为河南尹。顺帝天生就是软柿子,即使朝中大臣上谏弹劾梁氏兄弟,顺帝也不听,直接将权力交到了梁冀手中,开启了梁冀专权的道路。

公元144年,顺帝死,梁太后临朝,立两岁的刘炳为帝,是为冲帝,梁冀总理朝政。不到一年,冲帝死,梁冀立刘缵为帝,即汉质帝。此时质帝虽年幼,但是十分聪慧,对梁冀专权十分不满。但此时质帝对此也无可奈何,有一次曾目指梁冀轻轻地对朝臣说:“此跋扈将军也!”质帝的“早慧”,本来就是梁冀的一块心病,当他听到质帝的辱骂,就立即萌起阴险的杀机。

于是,梁冀密令爪牙置毒于煮饼中。小皇帝吃了后,胸腹部胀痛,情绪烦躁,他催人赶快召李固进宫。李固匆匆赶到,询问说:“陛下患了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小皇帝拼着最后一口气说:“吃了煮饼,肚子闷痛,能喝到水还可活命!”这时梁冀在旁边冷眼注视,阴狠地说:“恐怕会吐,不能喝水。”

梁冀这么一说,左右还有谁敢听小皇帝的话去拿水。李固自然也是一筹莫展,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质帝中毒身亡。事情的真相,李固是很清楚的,但是不能点明,只得扑在小皇帝遗体上悲痛地号哭,说什么要将此事查明。梁冀怕阴谋泄露,李固这么一说,当然使梁冀更忌恨于他。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

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建和元年,益封冀万三千户,增大将军府举高第茂才,官属倍于三公。又封不疑为颍阳侯,不疑弟蒙西平侯,冀子胤襄邑侯,各万户。和平元年,重增封冀万户,并前所袭合三万户。

本来杀帝是要诛九族的,可是梁冀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又立刘志为帝,即桓帝,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势力,梁氏专权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元嘉元年,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拥立之功,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就召集朝中全部公卿,共同商议对待他的礼遇。

于是有关官员上奏说梁冀可以入朝不小步快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同等的仪礼规格;将定陶、成阳剩余的编户全都封给他,这样他的封邑就增加到四个县,和邓禹相当;赏赐给他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照霍光的标准,以突出表彰他的首功;每次朝会,和三公分别开来,独坐一席;十天入朝一次,平议尚书事务;将这些宣告天下,成为万代法制。

梁冀还觉得他们奏请的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他专横行事,玩弄权势,一天比一天凶残放纵,各种大小的机要事务,没有一件不是先征询他的意见才做出决定的。宫中的卫士侍从,都是他亲自安置的,宫中的起居生活,每一个细节他都能了解清楚。百官升迁,都要带着笺记书札先到梁冀门上谢恩,然后才敢去尚书省。

到桓帝永兴二年,朝廷封梁不疑的儿子梁马为颍阴侯,封梁胤的儿子梁桃为城父侯。梁冀在位二十多年,骄横气盛到了极点,横行宫廷内外,百官不敢正视他,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皇帝大权旁落,什么事都不能亲自过问。

桓帝心里已经十分不平了,梁氏专权,为所欲为,目空一切,物极必反的结果即将来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