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耶!可以浪了!
欢庆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收到小报告的扶苏就杀到了六英宫。
他堂而皇之地占用了距离宫门最近的一处大殿作为临时的办公场所,随身携带了一堆侍者。
有人负责侍奉太子,有人负责把守宫门,有人负责巡查各个学殿。谁要是偷溜、睡觉、走神,第一时间就会被抓获,拎到长兄跟前接受教育。
大家:QAQ
扶苏翻看着官牛的名册:
“多调一点官牛去赵地,赵国去年耽搁了耕种,今年土地会更难开垦。”
年年都种的地会相对好耕一点。
战国时期很多地方已经不搞休耕了,而是年年耕种。扶苏通过戎人弄来了紫花苜蓿,甚至可以做到通过种地来养地,靠的就是豆科植物都有的固氮能力。
没有紫花苜蓿的时候,用菽(大豆)其实也不错。只是没发明豆腐等豆制品之前,菽吃多了胀气,大家不太乐意种那么多。
发明了也不爱种太多,磨豆腐可是个苦活,远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简单。
墨家还在改进工具,试图在各地搭建水车水碓等物品,帮助庶民解决舂米和磨豆腐太辛苦的问题。
说回官牛。
西域大大小小的戎人部落凑在一起,凑出了相当可观的牛犊数量,一批批运入了关中。
秦国已经养大了好几批,有些都开始繁衍了。所以要匀出来一些给赵地庶民,倒也不是很困难。
郡县刚刚设立,若是乡县中提供价格低廉的官牛租赁,同样可以大大地安抚民心。
秦赵世仇摆在那里,要拉拢赵人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
扶苏又询问道:
“在赵地征兵可还顺利?”
赵国有不少没地只能租田为生的庶民,征兵的重点就是他们。其实秦国不缺精兵强将,主要还是想给他们个分田的机会。
一直租赁不是个事,田握在自己手里才保险。官府掌控田地也不代表就安全了,谁知道会不会遇见贪官,仗着天高皇帝远,把官田据为己有。
侍官回道:
“应征的人不算很多,好多人还在观望,担忧军功分田是骗他们的。另有一些则不肯为大秦效力,官吏按照您的意思,没有强征。”
月前扶苏在朝会中进言,提议免除赵地和韩地三年的赋税和徭役。众人讨价还价,最后商议出来是两年。
施恩是一回事,主要还是做给各国看的。让各国看到大秦的诚意,也让庶民确定军功授田和授爵都是真的,不骗人。
所以这次赵地的征兵并不强制,采取自愿原则。顾虑多的人可以观望两年,两年足够他们确定真假了。
这个提议刚出来的时候,朝中的秦国贵族是不太高兴的。他们怀疑太子胳膊肘往外拐,怎么秦人反而要服兵役,赵人就可以躲清闲?
不过扶苏只用一句话说服了这群何不食肉糜的秦人:
“赵人参军(),
”
(),
谁分田,就这么简单。
天下土地就这么多,还剩下的诸侯国也没几个。你们真的愿意大量赵人涌入进来,和秦人抢功劳吗?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六国已经灭了两个了。灭一个少一个,少一国就少大量军功和土地。
光想着打仗辛苦不想着打仗的收获,着实短视。
看看秦国的将军们,就没人站出来发言反对。因为这些老贵族自己大多是不上战场的,情急之下只单纯地看到了兵役的坏处。
这个时候,有人反映了过来。
“若每灭一国,都给几年的免除徭役,这……”
等到最后两国的时候,那里的庶民就真没有参与分田的机会了。到时候无田的庶民该当如何呢?
大部分人是不在乎这个的,可总有人在乎。下朝之后便有人找机会求见了太子,询问太子殿下有何解决之策。
扶苏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大秦从贵族手里弄到的田地是分不完的,还能剩下不少。北边不是还有匈奴?到时候用打匈奴的军功,换家乡附近的田地即可。”
上一世因为没有逮着贵族往死里薅,导致大量土地还在贵族手里,于是很多士兵空有军功却没分到足够的田地。再加上当时的大秦还没有废除军功授爵的制度,就只能匈奴百越两地开花了。
这样一来可以开拓出更多获取军功的途径,二来也能获得更多的土地。
只是这两处的土地各有各的毛病,一处相对贫瘠、一处瘴气丛生。不少庶民宁愿不要这样的田地,所以打仗时的积极性就远不如攻打六国。
两处大战险些拖垮大秦,幸好扶苏上位之后趁着旧贵族造反,拿他们开刀。
抄家之后发现好家伙,这群人手里这么多田地呢。正好分给庶民,一口气解决了之前遗留下来的分田烂账。
这辈子提前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就没有后续这一堆的烂摊子了。不仅灭六国的军功能换到实打实的良田,后续打匈奴什么的,也不怕分到北境的贫瘠土地了。
扶苏觉得,如今就将北境的土地分给庶民还是太危险了一些。庶民没什么反抗之力,一不小心便会遭受匈奴劫掠。
相反,交给屯兵北边的士兵来种田就不错。蒙恬值得信赖,不怕他仗着有兵有田造反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