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春秋 晋国 > 第2章 唐叔虞启以夏政(第1页)

第2章 唐叔虞启以夏政(第1页)

唐国,即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当然,也有人说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绛县一带。

这个我们不纠结了,反正这是一块挺好的地方,地处黄河、汾河以东。

要纠结的是,这个一百里,是什么概念?

按周制,以8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一里也就相当于现在的415米左右。

到了清光绪年间,以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180丈为一里,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32米,一里就等于576米。

民国时,具体是讲1929年时,政府嫌一里为576米麻烦,干脆去掉了尾数。于是形成了现在我们都知道的一里即500米,这个里便成了华里。

那当时唐国这个100里,难道是按长度来算么?还是东西100里,南北100里,占地一万平方里?

这样的计算方法肯定有问题,因为当时所谓的诸侯国,并非是现在我们概念中的国家,而是指一个城邑。

占地一万平米里的城市,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甚至现代社会,也是没有的。

笔者认为,当时的这个封国50里的里,不是指长度单位,可能是指人口数量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即,一里相当于二十五户。

从分封的意义来讲,当时全世界的土地那么多,有大量的不毛之地。但人口却极为缺乏,相比于土地,人口的意义更大。

天子要封给大臣的,应该是按人口计量的土地,即100里相当于分给大臣2500户的人口。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当时唐国是一个食邑二千户多点的诸侯。

关于封地,按周礼,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相对应的土地是公侯皆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那天子自己直属的有多少呢?

天子是一千里。

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土地所有权角度讲,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这里讲的是周天子的直属土地。

在周王朝朝廷中的卿大夫也是有食邑的,卿的食邑相当于侯爵,即百里封地。大夫可以享受到相当于伯爵那样的封邑,七十里。

有的小小国,不足五十里,天子的法眼也不想看到,或者说天子根本管不过来,那便指定由附近的大诸侯去管理。

这种小小国,便叫附庸国。

当然,到后来,许多附庸国哪里还需要周天子指定,而是由大诸侯自己奋斗来的。

具体途径嘛,就是强食弱肉。

但是,周成王分封的唐国,与原先被灭的唐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诸侯国了。

原来的唐国,是尧帝后裔所建,属于夏王朝旧地,侯爵,祁姓,在大商王朝时延续存在着。

大周王朝建立后,当然也承认了唐国的存在。

但是,唐国后来却反叛了大周王朝,于是被灭。

唐国公族被迫迁到了大周王朝的统治中心附近,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东,建立了杜国。

后来,春秋开启不久,杜国被秦国所灭。

一个过家家的游戏,催生了一个由大周王朝的王子建立的新唐国!

应该说,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不错的。

我们知道,在传统农业社会,河流是极其重要的,文明往往诞生于大江大河,如黄河催生的是中华文明,尼罗河催生的是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催生的是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则是古印度文明等等。

唐国始封君唐叔虞更是一位能人,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王朝的故墟,四周到处都是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各种矛盾尖锐。

唐叔虞采取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即针对此地为夏王朝故墟,其子民传承了夏王朝的习俗特点,采取了参照夏王朝的政策来治民,维持夏代的传统制度,暂不实行大周王朝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

唐国四周,更是戎狄部落林立,时时威胁着年轻的新唐国。

如果,一味对周边戎狄部落动武,那唐国的压力可想而知。

唐叔虞对于周边戎狄部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即按照戎狄部落的习俗,给予一部分远离水源的戎狄部落分配以牧地,暂不实行大周王朝的井田制,实现了与一部分戎狄部落的和睦相处。

但对于另外一部分戎狄部落,主要是靠近水源有利发展农耕的部落,则果断予以兼并,从这些戎狄部落中夺取土地,使唐国疆域不断扩大。

再加上唐国靠近黄河、汾河,所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也发展起来,唐国面貌焕然一新,得以大治。

需要强调的是,唐叔虞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理念,一直被后来的晋国所沿用,成为晋国传统国策。

这项国策还深深影响着后来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政策,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历史功绩巨大!

喜欢春秋晋国风云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春秋晋国风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