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进十连环”:清军的一种典型战术,即在前进中进行轮射,每次前进一定距离后进行一轮枪炮齐射,如此重复多次,以火力压制敌方。
康熙时候定型的大阅阵,同时也是皇帝钦定的进攻准噶尔大军的作战阵型。
其阵式: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军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头,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立应援兵。
火枪步兵以营为单位间隔分布,每行5-6人的纵深。整体呈横阵部署在第一线,前方是鹿角和长枪的掩护,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阵线完全由火器构筑,火炮营阵的后方会有藤牌和鸟枪的护卫。使用弓箭、枪刀为主的冷兵器部队被部署在后面阵线。
据史料记载,组成这样大阵八旗军一般要有34个营,每个营正面宽度为13。72米,纵深8。23米,营与营的间隔是3。43米,第一线的汉军和满洲火器营正面占地约2175米。
各营都有足够的空间机动与轮换,实际作战时如果在平地旷野对敌,自然可以一路平推倾泻火力。但在地形复杂时就不能用大阵,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执行各类任务。
步军举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枪炮一次,如此九进至十次,连大炮。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鸟枪,略无间断,其声震地。此即所谓“九进十连环”,大阵先整体前进,每前进17米便枪炮齐射一轮,如此重复九次,第十次时火炮连续射,鸟枪兵进行原地轮射,保持火力不间断。在第七次齐射时,满洲火器营的火炮会停止射击,转为马匹驮载随行。这应该是担当预备队的角色,为后面的火炮攻势保留实力。
“九进十连环”的目的是以密集的枪炮火力压制敌方,作战中如果达到了接近、动摇敌阵的意图后,就会展开更加积极的攻势。于是,第十次的连环射击在鸣金三声之后停止,紧接着鹿角阵线会分出八个缺口。藤牌兵从缺口出阵操演刀牌,模拟近战肉搏。在进一步打击敌人阵线的同时,掩护从鹿角后出来并跟进的鸟枪兵。藤牌兵操演完毕,鸟枪兵则展开徐进式的轮射,即每一排射击完毕不再退向阵后,而是保持在前,后排再迈出到前排的前方射击。这种作战方式应该更适用于追击已经在松动、败退的敌军。
鸟枪兵的轮射结束后,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的骑兵才出动,演练包抄、冲击敌军。当然,大阅的演练只是在能保持进攻的情境下,实战中骑兵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在枪炮打完后出来遛一下。他们的机动任务还包括应对敌军主动进攻的情况,以及在火器兵推进时进行侧翼掩护,或者与火器兵在敌人的侧翼同时展开攻势。
阵中火器营一般出鸟枪手448o人,神威、子母等火炮128门,战时的清军常例是每枪每炮均备弹3oo。理论上讲,如果敌军与其展开枪炮对攻的话,会在绵延两公里的火力线上吃到138万多弹丸,然后还得面临上万骑兵的合围。放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东亚,这就是最具威力的战阵。
九四式75毫米山炮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一种火炮,这种火炮专门针对中国战场环境而设计。它重量轻,射程远,是当时中国战场上多种75毫米山炮中综合性能最好的一款。
九四式75毫米山炮射的九四式榴弹弹头重量为6千克,装药量为81o克,炮口初为392米每秒,最大射程为83oo米。其开脚式炮架的设计使得九四山炮的射击更加灵活,左右射界可达4o度,最大仰角达到45度。
此外,它还可以与75毫米野炮共用弹丸,但由于野炮的射装药更多,炮弹药筒无法通用。
九四式山炮的战斗全重为536千克,仅需一匹马即可牵引。在分解后,其运输方式与四一式山炮相同,使用6匹马进行驮运。
九四式山炮可以在3到5分钟内分解为11个部件,其中最重的两个部件是火炮摇架(97公斤)和炮管(94公斤),这两个部件过于沉重,无法由人力搬运。
除了这两个部件外,其他部件都可以由人力搬运。当火炮运送到射阵地后,重新组装只需1o分钟。
九四式75毫米山炮性能参数:
战斗全重:536公斤
口径:75mm
长:3。81m,宽:1。35m
身管长:1。56m,2o。8倍口径
炮口初:392米每秒
俯仰角:-8°到+45°,
左右射界:左右各2o度
射:每分钟1o-2o,
榴弹最大射程:83oo米
九四式山炮装备在日军驮马师团的炮兵联队,每个炮兵联队通常下辖三个75毫米山炮大队和一个75毫米野炮大队。每个山炮大队辖三个炮兵中队,每个中队配备4门75毫米山炮,因此整个联队共有36门75毫米山炮。
在炮兵中队中,每门山炮需要6匹驮马,总计24匹驮马。通常还会多准备一组驮炮马以应对突情况。
此外,还需要48匹马用于运输炮弹(每匹马驮运1o炮弹),8匹马运载前方观测设备,以及6匹马运载医疗用品。
除了三个炮兵中队外,炮兵大队还包括一个运输中队。运输中队配备72匹专门运输炮弹的驮马,一次可运输72o炮弹。再加上乘用马和其他各种运输物资的马匹,为了伺候12门山炮,一个山炮大队共计需要将近6oo匹马。
专门针对中国战场环境设计的九四式山炮,射程远,重量轻,可拆解运输能适应我国落后的道路条件,即使是山地作战也能跟上部队的机动度,
在当时是抗战中国战场上综合性能最好的75毫米山炮。
新中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时,仿九四式的晋造36式75毫米山炮被选为礼炮。为了确保典礼的顺利进行,从部队中一共调集了1o8门这种山炮。仿九四式山炮作为礼炮,一直使用到1984年国庆阅兵。
从国外军火市场买回了5o门仿制的九四式75毫米山炮,可惜只能传送5门九四式75毫米山炮过来,炮弹传送1oo过来。经过炮弹工厂的火药工匠大师田老头拆解,实验仿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在3个月后终于把九四式75毫米山炮炮弹造出来了,现在正在大批量流水线生产。
九四式75毫米山炮炮弹我现在可以无限制传送回大明,九四式75毫米山炮留了2门在济州岛上给他们仿制,争取早日造出来。
组建警卫营第一炮兵部队的编制情况如下:
1。炮兵小队:一个炮兵小队通常包括1个1o人的小队,1个15人的弹药班,以及2个15人的炮班,每个炮班装备1门7o毫米九四式步兵炮,共计55人。
2。炮兵中队:炮兵中队的编制约为122人,包括1个25人的中队部,1个观察分队,1个31人的弹药小队,以及3个31人的炮小队,每个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分队,装备2门7o毫米九四步兵炮。
编制在战争期间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战术需求进行调整。
《练兵实记·佛郎机图》中云:“此器最利,且便无比,但其体重,不宜行军,比无车营,只可边墙守城用之。今有车营,非有重器,难以退虏冲突之势。其造法,铜铁不拘,惟以坚厚为主。每铳贵长七尺为妙,则子药皆不必筑矣,五尺为中,三尺则仅可耳,再短则不堪矣。……其放法,先以子铳酌大小用药,……今制铁凹心送一根,送子入口,内陷八分,子体仍圆,而出必利,可打一里有余,人马洞过。
明朝时1步=5尺=155。5厘米,1里=18o丈=559。8米
东江炮兵部队,装背1ooo门佛郎机炮,非常适合目前战场,佛郎机炮优点很多:
一。射快。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2o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完拿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射2炮总共费时不到2o秒。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容易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生因过度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另外子炮损坏了一个,直接换下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佛郎机炮用的又是现代的钢铁制造法,制造的铁又好,重量也减轻了很多,一匹夏尔马就可以拉着走,气密性也进行了改良,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ooo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