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我靠编剧发家致富有cp吗 > 第 37 章 037 创作ing(第1页)

第 37 章 037 创作ing(第1页)

第二十七章

《百归记》记载了百氏家族足足二代人的风雨人生,二代人,横跨七十载岁月,在这七十年间,百氏家族有盛有衰,直至在时代的浪潮下最终灭亡。

家族的命运与时代紧紧捆绑在一起,在故事中,除了百家以外,也有以百家为中心,与它有关联的几大家族的故事。

百家以盐业起家,第一代祖辈曾去辽东屯垦获取盐引,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徽地有名的大商人,延续足足数百年。

只是时代更迭,百家过去的荣光已不复存在,子孙辈们只能守着家中的大宅做些米粮生意,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家虽然不如早年,在当地也是有头有脸的大家族,积累了铺子、田地等不少产业,就算百家愿意平静度日,家中的产业却总被惦记着。

百家这一代一共兄弟二人,老大百诚娶了县官家的女儿接了家业,经商的本领却是平平,老一百信留了洋,成日嫌家里封建,崇尚自由,该花的银子却一分没见少花,至于老二百通,性子又莽又直,十天半月里不闯次祸心里都不痛快。

要说这一代最能干的,却是大小姐百玫。

《百归记》的故事要从百诚被人蒙骗亏了一笔生意说起。

百诚立志恢复百家荣光,却志大才疏,这笔生意一亏,百家不得不卖了铺子、田地救急,银两尚有许多缺口,亲友和往日的合作伙伴们却不肯救百家一把,就连百玫谈好的亲事也告吹了。

到这时,百玫才得知,百诚被蒙骗,其中也有她未婚夫的手笔。

这还仅仅是《百归记》中百家第一代人的故事,一、二代的故事同样繁杂。

原著就很厚,林济把出场过的人物列了一个清单,每个人物写几行简要介绍,居然填满了一整本笔记。

第一代人物中,重点突出的是百玫和她的二位兄弟。

这种名著类作品确实不好改,但它也有一个优势——故事脉络非常清晰,时代背景、时间线和发生的事件都不需要林济烦恼,原作中已经写得清楚明白了。

林济的第一项工作,是要搭建起《百归记》的剧情线。

当然,在构筑剧情线之前,林济还要思考一下,他自己是以什么角度看待《百归记》这部作品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百归记》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判断某个人物是好是坏,不同读者看待《百归记》的角度也有不同,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典型的反封建巨制,也有人认为它是作者在隐喻自身,怀念过去的家族荣光。

为了找准这部剧的定位,林济把手头的资料全部翻了一通——只这件事就花费了他足足几个月的时间。

和《百归记》相关的论文林济看了,大多是薄薄的几页,时下学界对《百归记》的看法其实挺固定的,就那么几个角度,林济前期还在仔细看论文,到后来就很随意了,只挑观点新颖的看,相似的观点就一扫而过。

济一共总结了厚厚几本笔记。

他写剧本的时候喜欢打字,打字快,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但做笔记的时候他更喜欢手写,一边写一边加深记忆,这次偏偏遇上了《百归记》这个大部头,每天的笔记整理完,林济都写得胳膊发酸。

宣传部门既然给了他足够的自主权,林济也不客气,整理资料的同时,林济邀请了两位知名学者来当《百归记》的顾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林济就打电话找两人请教。

他已经想好了,等剧一开拍,他就把顾问们请到剧组里,让他们提供全程的指导。

《百归记》故事跨越近代与现代,处在一个时间的交汇点上,原著中描写环境的词句有许多,包括外部环境与人物的穿着用具,对于这些场景,改编剧必须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还原。

林济为此自费买了几本建筑、文化、衣饰之类的大部头,作为编剧,虽然场景不需要由他来还原,但如果他能在剧本里标注清楚,也就能为拍摄多节省一些时间。

……

在确定林济为编剧的同时,宣传部门也忙着为《百归记》找导演,在一开始,宣传部门就盯上了导演胡伟一。

胡伟一是圈内颇具资历的一位老牌导演,擅长拍年代剧和长篇巨制,早年间,他的第一部作品就震惊业内,几乎是横扫了各大颁奖的新人奖,在这之后,他又推出了几部史诗电视剧,都是口碑和收视俱佳的力作。

但近几年,胡伟一露面的次数很少。

主要是观众不爱看氛围沉重的剧了,现在流行的要么是甜甜蜜蜜的爱情剧,要么是爽文流,就算是正剧,观众也不希望主角背上太沉重的负担。

当然,也因为胡伟一遇不上合适的剧本。

和演员质量急剧下滑一样,最近几年,编剧的质量同样直线下滑,编剧们都忙着给演员堆人设,显得主角耀眼夺目,却忽略了故事逻辑的合理性。

胡伟一擅长的题材本就很考验编剧的功底,编剧们都不爱写,加上他性格有些挑剔,看到不好的剧本总要说上两句,久而久之,一代名导逐渐成为家里蹲。

胡伟一倒不是缺钱,实在没钱花了,大型晚会指导他还是能干的。

胡伟一一脸平静地听宣传部门道明了来意,听到剧名的那一瞬,他怀疑自己是听错了,不由重复了一句:“《百归记》?”

“没错,就是《百归记》。”

胡伟一沉默了半晌:“你们找到编剧了?”

当初《百归记》剧组也是找过他的,不过胡伟一当时忙着拍另一部剧,实在抽不出空,就把《百归记》给推了。

结果他眼睁睁地看着《百归记》沦为笑柄,作为导演,他心里自然觉得有些可惜。

“找到编剧了。”对方笑道。

“编剧叫林济,不知您有没有听说过?”

胡伟一平素不爱上网,也不怎么和同行们沟通:“我倒是没听说过,他多大年纪,都写过什么剧本?”

“林编剧今年2

7岁,他写过——”

没听对方说完,胡伟一很干脆地按掉了电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