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 > 第375章 真这么搞(第3页)

第375章 真这么搞(第3页)

余下三二名额,才轮得到彼时还稚嫩无比的儒、法、农、名、黄老、阴阳、小说等诸子百家余下各家去争夺。

再看现在,不过百年光景,杨朱何在?

墨学何在?

答案是:提倡‘杨朱唯我,不以物累’之极端自私自利注意的杨朱学,在历史的长河中迅泯灭,并被列为了整个华夏文明公认的‘禁学’。

有传闻,项羽当年火烧秦咸阳宫之后,萧相国在石渠阁的废墟中,整理出了一卷《杨朱》残卷;

据说这卷残卷,最终落到了太祖刘邦手中,并被刘邦暗地里奉为老刘家一脉单穿的帝王指南。

从刘邦,以及老刘家后来的历代皇帝的表现来看,这种说法还真未必就是空穴来风。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很显然:除了孝惠皇帝之外,每一位汉天子,都对那卷《杨朱》残卷颇有心得。

——包括太祖刘邦;

包括吕太后;

甚至包括那位血气方刚,能在七岁的年纪,喊出‘吾未壮,壮则为变’的前少帝刘恭,都未必不曾瞻仰到那卷《杨朱》残卷中,所提倡的极端利己主义。

单从老刘家的历代天子,至今都不曾有一人透露,甚至是不曾胆敢透露那卷残卷的存在,便不难现华夏文明主流舆论,对杨朱学的感官如何。

——那就不是人该学的玩意儿!

——通篇说的都是畜生话!

与之相反,提倡极致利他主义的墨学,却也同样没能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虽然没有像杨朱那般,彻彻底底断了传承,甚至还被列为潜规则下的‘禁学’,但距离失传,也相差无多了。

杨朱、墨家的兴衰,无疑带给了儒家很多思考。

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当中,最直击要害的一项便是:学说这个东西,只要失去掌权者——尤其是帝王的支持,那他的衰败、消失,不过须臾之间!

杨朱利己,帝王担心‘杨朱即在,民风不存’,于是杨朱消亡;

墨家利他,帝王又担心墨家过于先进的思想,会动摇封建王权的统治根基,于是墨家也迅消失在了天地间。

要想避免这样的后果,不步杨朱、墨,以及诸子百家中,绝大多数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学说之后尘,儒家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思想,得到华夏最高掌权者:天子的支持。

但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终极目标。

要想达成这个目标,朝堂上不说是‘举目皆儒’,也得保证儒家阵营能站稳脚跟,不至于被其他阵营排挤的生存不下去。

有了足够的数量堆积,并汇聚成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儒家才有可能得到那么一两次机会,达成儒家与华夏皇权的深度绑定——至少是深度依附。

这个行动的开端,便是颜异。

作为这一史诗级任务的第一枚棋子,颜异当然也明白:如今,汉室总体环境和儒家学说最大的矛盾点,就在于‘屁股’。

老刘家的屁股,从太祖刘邦那会儿开始,就始终放在底层黔、自耕小农一方;

而儒家的屁股,从这个学说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坐在地主豪强、学阀富户一方。

听刘荣说起商人,或者说是广义上的富人,即非权却贵者,颜异本能的就感到一阵害臊。

但第二反应,颜异想的却是如何平衡老刘家,与儒家‘屁股不一致’这一致命矛盾和分歧,把二者绑上同一条战船。

——盐铁垄断?

——真这么搞?

颜异不认为刘荣能办成。

至少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伤害那些‘躬耕之家’的利益。

但颜异聪明的点就在于:即便有了这个认知,颜异依旧能跳出思维局限,把注意力引向更开阔的视角。

抛开刘荣能不能办成、该不该办不说;

如果办成了,会是怎样?

什么人,会觉得这件事该办?

这件事,能为刘荣、为汉家带来怎样的裨益?

而颜异在其中,又能做些什么……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