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静谧的山水之间,有一座古老的寺庙。
庙内住持是一位年迈却眼神如炬的禅师,名唤空明。
他的教学方式独特,常以反问引导学生自省。
一日,阳光透过松柏洒在寺前的石阶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一个年轻的书生,姓李名翔,怀着对禅宗的好奇踏入这片圣地。
李翔在大殿里遇见了空明禅师,他见禅师虽老态龙钟,但眼中有着不同凡响的锐利,不由得肃然起敬。
他对禅师鞠了一躬,然后鼓起勇气提问:“禅师,学问更深是否便能洞察善恶?”
空明微微一笑,手指轻抚着佛珠,缓缓说道:“善恶太分明,学问太好,都是自找麻烦。”
李翔顿时困惑,这难道是禅宗的深意所在吗?
李翔回到客房,心中充满了疑问和不解。
他反复思考着禅师的话,渐渐地从初时的迷惑转向深入的思考。
次日,李翔找到师兄解真,一个在寺中修行多年的居士。
解真听了李翔的诉说后,微笑着告诉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李翔更加困惑,解真耐心地解释道:“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则应以宽容之心相待。如此处理人际关系,自然少有怨恨。”
李翔仿佛有所触动,他开始思考自己过往的行为,是否总是苛责他人而放纵自己。
几日后,空明禅师召集所有弟子于禅堂,讲授“反身而诚”的道理。
李翔聆听着每一个字句,觉得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对他个人进行指导。
课后,李翔请求单独与禅师对话。
在禅房之中,他长跪而下,诚恳地说:
“禅师,我想我明白了躬自厚的道理。从前的我总是以学问自傲,用严苛的眼光审视他人,忽略了自我反省。”
空明面露欣慰之色,缓缓说:
“学问高深之人,常因过于自信而忽视对自身的要求,对别人的批评也过于尖锐。真正的智者,是以平和的心态待人待己。”
李翔心中的迷雾似乎被点亮,他深深行了一个礼,心中充满了感激。
随后的日子里,李翔将所学融入日常实践。
每当与人争执时,他总是先反思自己是否有过;
每当看到别人犯错,他总是先考虑如何帮助对方改正,而不是立即责备。
春去秋来,李翔的态度改变了许多师兄弟对他的看法。
他们开始敬佩他的宽容与诚恳,愿意与他深入交流。
一年后的一个春日,李翔在竹林中漫步,他看着一株株挺拔的竹子,心中感慨万千。他终于理解了空明禅师的用心良苦,体会到了学问与道德的真正意义。
多年后,李翔已非当年那个急躁的年轻人,他的学问更加深厚,为人处世也更圆融。他决定离开寺庙,将所学的智慧传扬于世。
临行前,他再次拜见空明禅师。老禅师已是白苍苍,但眼中仍透出智慧的光芒。他轻声告诉李翔:“知识是工具,善良是根本。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李翔泪眼盈眶,他知道这是禅师对他的殷切期望与深切祝福。
走出山门,春光明媚,万物复苏。
李翔心中承载着满满的感激与责任,踏上了回归社会的路程。他明白,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修养和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