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夫人魏氏虽然低着头没有回嘴,但板着一张脸满脸不高兴,眼里还闪过一抹怨毒之色。
坐在她身后的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亦低着头绞着手帕,这正是跟许熙抱错的那个孩子,名叫赵如语。
侯老夫人见状,朝她招了招手,叫道:“语姐儿,过来祖母这里。”
赵如语抬头看了侯老夫人一眼,站起身来慢慢走了过去。
侯老夫人道:“你姐姐毕竟是咱侯府血脉,接她回来,你可不能多想。你在家里这么些年,祖父和你父母没少疼你,早把你当亲生的看待。你亲生父母也没了,这里就是你的家。往后啊,你仍跟以前一样,知道不?”
赵如语心里冷哼一声。
说什么疼她,还不是看中她有利用价值?
她打小就知道母亲不疼她;又因为父亲是庶出,母亲的性子也不讨喜,老夫人、夫人待二房的所有孩子也只是面子情。
母亲一直看不起父亲,随着外祖的升迁,她在二房里行事越跋扈。但也不知是积威还是曾在老夫人、大夫人手里吃过亏,她在两人面前却是不敢放肆的。
也因此,赵如语觉得只要讨好了老夫人和大夫人,获得了她们的欢心,她才能过上好日子,起码以后给她订亲,老夫人、大夫人也能尽心些。母亲那里是绝对指望不上的。而有老夫人、大夫人做主,母亲也不敢多说什么。
所以赵如语打从九岁想明白这一点起,就百般地讨好老夫人和大夫人,在她们面前装乖巧,学什么东西也拼命地去学,让教导嬷嬷在老夫人、大夫人面前夸赞她。也因此,老夫人和大夫人对她也渐渐看重了起来,到了她十三岁,大夫人出去交际,总会将她带上。
她也没有辜负大夫人的这番心,每次都能将别的小姐给比下去,获得众位夫人的夸奖。就在今年赏荷宴上,平南侯二公子看中了她的容貌和她显露出来的才学,央求母亲要来跟侯府提亲。平南侯夫人便托人跟大夫人透露了结亲的意思。
古代的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当然,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而大晋朝却没有世袭罔替的例子,都是世袭和终身爵。绥平侯府就是从亲王、郡王、国公,一直降等到现在的侯爵的。等现在的绥平侯一死,世子继承的时候就要降到伯爵了。
本来从国公爷降爵到侯爷,绥平侯府在贵族圈中也不算丢份,因为这很常见。但人家被降爵的,男人们或在朝堂上任高官,或在军中担要职,总有那么一两个有出息的,能支撑着家族不倒。
可现任绥平侯爷自小多病,文不成武不就,二老爷和三老爷都不是有出息的——当然,一方面是资质不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庶出,老夫人打压着他们不想让他们太有出息、过自家亲儿子的缘故。而小一辈里,几位少爷的表现也平平。
再加上在国公爷在世时,府里出了好几件倒霉事,花了不少钱,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后来国公爷生病拖了几年,医药费是个大开支,每天名贵药材跟流水似的,府里实在支撑不下去,卖了许多宅子、铺子和田地,绥平侯府的衰败,在京城众人眼里是可以预见的。
这种日渐衰败的贵族,在贵族圈的婚姻市场里自然是不受待见的。也因此,无论是绥平侯世子赵靖宣,还是其他几个或嫡或庶的少爷、小姐,婚配时都不大如意,娶、嫁的人家,要不跟侯府一样都是日渐衰败的,要不就是没有根基的五、六品小官。
而一个家族是否能兴旺起来,一个是靠后代自身的本事;一个是靠联姻。
现在侯府的后代都不能干,联姻的对象档次也越来越低。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衰败。
为了这个,侯老夫人唐氏愁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但要让她培养与她争丈夫的姨娘们的儿子,替代她亲儿子、亲孙子,从而换取侯府荣华富贵的延续,她也是万万不肯的。
所以,这些年,她除了培养亲孙子们,就是想让孙女们嫁得好一些了。
而看上赵如语的平南侯府6家就不一样了。平南侯本身是一品将军,后来在对敌时立了大功,被封为侯爵。他的几个儿子都在军中骁勇善战,还个个熟读兵书,前程可期,一家人很得当今皇上看重。6家可谓是贵族圈里的新贵。
在这种情况下,赵如语能被平南侯夫人看上,想配给她亲生的二儿子,可见侯老夫人是如何高兴了。这在众多孙子孙女的亲事里,算是一门极好的亲事了。
而且跟平南侯府成了亲家,往后绥平侯府的小姐们说亲就有了底气。毕竟跟新贵平南侯府成为连襟,对很多人家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赵如语很清楚,有这么一桩婚事在,即便还没订亲,侯老夫人也不会把她送回许家去。不光不会送,还会对她比以前更好。
前世,侯老夫人也跟赵如语说过一样的话。当时十四岁的赵如语并不清楚侯府的处境和自己这桩婚姻对侯府的意义,当即感动的不行,一心一意想要回报侯府对自己的恩情。后来侯府出事,她极力斡旋。不过一点用都没有,连累得她自己在平南侯府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来。
可现在,看清楚这一切的赵如语,心里却是一丝波澜也没起。
她内心冷静到甚至冷漠,但上辈子多年的内宅生活,让她演戏的技术炉火纯青,眼泪说来就来。
她眨眨眼,两行清泪滑落下来,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她低头哽咽着应道:“是,如语知道了。”
“这才乖。”侯老夫人慈爱地拍了拍她的手,又道是,“你原排第五,你姐姐比你大一个多月,她如今回来,你就往后挪一下,排第六。”
说着,她抬起头扫视了屋里一眼,道:“传下去,往后就唤五姑娘为六姑娘。新回来的熙姑娘,则是五姑娘。”
“是。”屋里的丫鬟婆子都齐齐应声。
“老夫人、夫人、二夫人,阮嬷嬷她们回来了。”屋外跑进来一个丫鬟,连声禀道。
大家都精神一振,抬眼朝门外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