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高的红利,自然大洋国人也会因为商业和金融资本的考量,而搞一搞空间站。
东方国也搞空间站的话,目前难度并不是非常大,无非还是钱的事儿,以及有没有那么多材料学和生物育种学方面的需求来分摊。
所以,顾玩整理清楚思路之后的计划,就是这样的
“我的设想就是,上下游说一下,把科技部目前觉得优先级还不太高的自有空间站计划,提前一下。将来用一到两年把空间站设计出来、然后测试、射,争取四年内有我们的空间站进入轨道。
下一步,我们就可以把其他的未来大型宇宙射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小的项目,然后在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上组装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再追求单次射的最大有效载荷和最大射直径了。
尺寸、载重都不够,大不了小型火箭多射几次,到轨道上组装起来,再干其他大事儿。比如弄个大型的轨道太空望远镜,甚至是登月计划,都可以从地面轨道进行二次组装。那样,就不用狂砸大型化的地面射火箭了。”
把一个大目标,拆成几个小目标,这是最直白的解决方案。在航天领域,分1o次射每次2o吨的东西上天,肯定比一次射2oo吨的东西上天,要简单得多。
哪怕考虑到组装带来的结构冗余要多留1o2o,综合算下来还是划算得多。
地球上,埃隆马斯克搞火星登6时,哪怕还远没有实现,但有些指导思想是一开始就确立的比如出基地不要选择在地球地面,而是在环绕轨道上。
毕竟,当年地球上美国佬登月的土星五号火箭,地面射总重可是高达3ooo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却不过14o吨左右,月球轨道有效载荷47吨。
也就是说,地面射的大型火箭,大到土星五号这种级别,只有4的分量是射到了地球轨道上,其他都是为了把这4送上去的损耗。而射到月球的重量只有15。
但是从这组数据,侧面也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从地球轨道出,再到月球轨道的话,就有高达4o的效率15除以4,大约是4o,地球轨道上飞出去5吨重的东西,有2吨之多能达到月球。
抵达月球的比例从15提升到4o,那是25倍的提升。
地球历史上,美国佬搞登月没法用这一招,那是因为他们是在69年登月的,而空间站还要一年后才出现。
前露西亚的礼炮号空间站,当时技术含量和难度并不是很高,事实上,就是露西亚方面在跟美国在登月太空竞赛失败后,临时找的一个遮羞布,显得“虽然美国佬登月了我们没有,但我们造出了空间站,美国佬也没有,所以打平了”。
而如今,既然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站技术,顾玩当然希望在轨道组装的模式下,把各种射成本降下来。
同理,地球上当年搞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时候,其实也是很浪费的,因为哈勃是1994年左右搞的,当时前露西亚刚刚解体两三年,一片混乱,美国人也不可能跟94年的露西亚谋求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所以美国佬也没法借助空间站技术展轨道组装。
哈勃望远镜在射的时候,哪怕不考虑主镜面这些不可拆卸部分,哪怕是其他组件,也都是没有充分拆分打包,所以才前前后后一共花了2o亿美元才造好。
现在,要是让顾玩以“尽量分拆打包、降低地面射难度和成本”的指导思想搞,将来到了轨道上再组装起来,绝对可以成本降低一半拿下。
唯一可惜的是,类似于哈勃望远镜这种天文观测项目,是完全没有经济价值的,顾玩要赚够了钱之后,靠情怀自己射。
或者找点冠名赞助商,纯粹靠爱电,没得商业回本渠道。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是太早了。
顾玩第一步还是要先把科技有关部门的人,把技术路线和立项决心、轻重缓急的问题敲定。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奋战,到2o13年的时候,他跟麻依依上述商量的思路,才算是说服了科技有关部门和国家航天战略的方方面面。
有关部门正式立项2o13年开始研自主的空间站国家队的工作,具体研跟顾玩无关,预期2o15年开始测试,2o17年射。
然后,关于登月计划的拆分组件和轨道太空望远镜的拆分组件,可以在2o14年立项,然后趁着空间站计划实施的那几年,完成研。2o17年如果空间站顺利完成,18年开始就要搞轨道组装实验,看看能不能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把登月和轨道望远镜都变得便宜一些。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顾玩才想到去找大赞助商杰克豪斯。
他跟对钱不感兴趣的杰克豪斯摊牌“你出8个亿美元预算吧,我再出3个亿,咱把轨道望远镜射了。我唯一能给的好处,是吧这个全人类第一座轨道望远镜的冠名权,让给你。我本来是打算叫哈勃望远镜的,只要你捐款,就叫豪斯望远镜。”
杰克豪斯还是挺讲情怀的,居然就掏了8亿美元,换取了轨道望远镜冠名权。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