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官员对此议论纷纷,当其冲意识到异状的当属昌平君。
昌平君可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物。
他本出自楚族,而且他的父亲还曾作为人质被送往秦国。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楚国已经淡忘了他们。
在政事上,昌平君助秦王嬴政夺得政权,并暗中除掉了吕不韦,自此,他的地位骤然上升。
他对嬴政忠心耿耿,又是长公子扶苏母亲和家族的重要纽带,其出身、地位,无愧是王族的贵族代表。
他在秦国受到了嬴政高度的宠爱与重用,任职右丞相,是当时的席,因为当时的李斯还未登基。
对于扶苏而言,昌平君无疑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昌平君显得有些焦急:“陛下,前线有消息传来吗?”看到嬴政面带笑容地点点头,他的担忧并未减轻:“是不是失利了?”
嬴政摇头一笑,并没有明确表态。
“难道我们赢了?”昌平君疑惑道,额头开始微蹙,他不敢想象若战胜齐国,秦国的战略方向又会何去何从?
嬴政保持着笑意,却不置可否,刻意卖了个关子。
李斯在一旁看得心头不快,恨不得上前教训一下这位傲慢的丞相。
王翦内心不断咒骂,几天的焦虑和劳累几乎让人无法坚持,直到消息终于传来,他却连读都没能听到。
嬴政始终保持这种态度,令王翦感到无比不爽。
这位君王似乎总是先使用人才,等不需要的时候就弃之一边,这样的用人策略实在是令人不满。"惨胜吗?”昌平君心中愤恨但表面上只得继续猜。
毕竟,眼前的君主可是高高在上的秦王。
于是,昌平君只得接着猜测胜利的规模。
听到“大胜”二字,即使对战局了解深刻的众人也无法淡定了。
大胜意味着什么,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是近乎不可思议的佳绩。
这一刻,将闾这个名字仿佛就在每个人的心头回响。
他是以年轻将领的身份统率二十万大军次参战,这样的壮举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
底下官员们立刻七嘴八舌地提出疑问:“大胜真的吗?如果是,整个齐国都将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魏国会四面受敌,局势将一触即。"
嬴政终于揭开迷底,不再藏着掖着:“战报记载‘全歼’,全文不到十个字,我深感困惑。
瞧瞧我那宝贝儿子,只会写十个字的捷报,以后我一定得狠狠批评他,这么多次作战,竟然连详尽的战报都不知道如何书写,真让我气愤!必须重重严惩。"
嘴上严厉警告,实际上嬴政却满脸骄傲。
大臣们低下头,心里明白君主不过是炫耀自己的骨肉之情。
这下,王翦也无法忍耐沉默下去,他恭恭敬敬地建议道:“或许前线事务紧急,来不及详细撰写?”暗示情况紧急,来不及深入记录。
秦王政:“胡扯,王翦将军征战多年,哪有过这样的战报?如此紧急!我看那年轻人必是自傲过甚,信手写下敷衍之词。"
王翦低垂目光,无言以对。
秦王政亦觉过于张扬,轻咳一声,掩盖过往的话语。
实际上,回顾历史,秦王政的儿子们可谓低劣之辈层出不穷。
没有最不堪,只有更糟糕,都只是无用之人。
扶苏和胡亥尤为出名,前者智愚平庸,后者两朝即灭。
原本强盛的大秦帝国,在他们的手中几年间消亡。
如今有幸拥有这般英勇善战的公子,秦王心中充满了安慰和喜悦,但却无人与他共此快乐。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受。
昌平君忧虑地询问:“大王,您的大公子扶苏有没有任何消息?”
秦王政皱紧眉头,暗自思量,仿佛忘记了自己的长子。
生死未卜。
窗外风雪交加,战火仍肆虐于齐地。
净齐对策实施后,残忍的杀戮全面开启。
鲜血在此地如红色野花般绽放,一介儒雅中年人倒在地上,身后的已成河血。
屋檐之上,张良满含悲愤,捂住孩子的嘴,痛心地看着至交好友和全家人死于齐军之手。"看吧,那便是暴秦……孩子长大了,定要!”耳边,传来秦军嘈杂的叫嚣之声:
“奉奉承公子之命,执行净齐策,凡敢于反抗者皆夷灭九族!”
这一天,全齐国上下哀哭、屠戮,历史记住了这一刻,秦军的凶狠自此成为“真真正正”的暴秦,标志着残酷王朝的崛起。
此消息如同雷鸣,在临淄的每一角落回荡。
净齐策,其影响力远及千年以后仍使人恐惧。
年终本应是个庆祝欢乐之际,然而秦军的降临彻底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