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天禄 > 第368章 权宜之计(第1页)

第368章 权宜之计(第1页)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游牧文明,确实是有其不够健全的地方的。

‘游牧’二字,以及草原恶劣的生态环境,意味着这个文明必然长期处于动荡。

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字的缺失,又使得他们不具备,也没有记录历史,反思过去的认知。

所以草原上的朝代更迭,永远都是把一栋大楼推倒重来;

而农耕文明的朝代更迭,则往往只是大楼换了一个拥有者,该继续往上盖就继续往上盖。

最糟糕的情况,也顶多就是暂时不往上盖了,却也绝不会把大楼推倒。

换而言之:游牧文明无法长久,且注定失败,其实是必然。

——农耕文明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只靠一个‘熬’字,就能把一个强大的游牧文明给熬死。

但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华夏王朝,都没有选择这个方案。

原因就在于:熬死一个游牧政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或许三十年,或许五十年,也可能是百八十年。

哪怕按五十年来算,以华夏帝王普遍不过十五年的政治寿命,这就已经是至少三代人了。

用三代人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去等敌人自己崩溃?

但凡有实力,谁愿意忍这么久?

就算没实力,也没人愿意真的干等,而是会像如今汉室这般,低调的积攒实力。

等实力攒够了,敌人崩溃也好,没崩溃也罢——总得把这些年的委屈算一算,把仇恨、耻辱报一报的。

巧合的是,在汉匈这两个庞然大物身上,这两件事,却隐隐交叠在了一起。

——刘荣这一朝,汉家基本完成了力量的积攒,做好了‘算总账’的准备!

同一时间,匈奴人也已经盛极而衰,踏上了游牧文明统一政权的下坡路。

此消彼长之下,最终结果如何,可谓是一目了然……

“坊间物论~”

“不去管他便是。”

未央宫,宣室殿。

刚从隔壁温室殿搬回正殿,春日残存的些许凉气,还是让刘荣乖乖披上了一层薄毯。

听闻耳边,传来郎中令,或者说是绣衣指使周仁的汇报声,刘荣一边低头查阅着朝政奏疏,一边时不时将身上的薄毯往上拉一拉、在领口的位置紧一紧。

嘴上,却也没忘说着什么。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塞言路,和堵塞川河的结果,是同样严重,甚至是更为严重的。”

“——朕祖太宗孝文皇帝有言:不因愚昧农户之言,而降罪于朕之臂膀、国之基石。”

“朕,深以为然。”

这番话说出口,刘荣便抬手轻轻一摆,却并非是让周仁退下,而是让周仁结束这个话题。

这倒是让周仁眉头微微一皱,暗下也悄悄思虑起来。

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绝对不小。

毕竟是能被绣衣卫收集起来,上报周仁,并最终送上刘荣案头的舆论讯息;

能被周仁提炼上报到刘荣这里,本身就有一定的上报必要性。

至于具体是什么事,却也算不上有多复杂。

——随着匈奴使团来朝之后,长安朝堂,尤其是天子刘荣的强硬姿态,在坊间街头巷尾传播开来,舆论不出意外的炸了。

有人高兴,有人觉得解气;

有人兴奋,有人觉得还不够。

也正是在这近乎‘普天同庆’般的积极舆论中,却出现了一个看似正常,实则明显有些不大和谐的声音。

大约是在三天前,街头巷尾突然出现了一种说法。

虽然和主流舆论看似一致,张口闭口‘我汉家之强盛,远非蛮夷之流所能碰瓷’之类,但其中却夹杂了一个明显有些过激的言论。

——有一部分身份不明的人认为:既然汉家已经强盛至此,那从今往后,就再也不需要通过外交途径,和匈奴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接洽了。

但凡看匈奴人不顺眼,就该是一个打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