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官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吕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