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汉中诸葛武侯祠 > 第026章 携民渡江(第1页)

第026章 携民渡江(第1页)

曹操五十万大军,兵分八路,不日即将渡过白河,奔樊城而来。刘备见敌众我寡,兵力过于悬殊,情之不敌,忙问计于孔明。

诸葛亮道:“大军当弃守樊城,乘船渡过汉江,去襄阳暂避。”

刘备曰:“新野百姓相随至此,安忍弃之?”诸葛亮道:“可使人布告百姓,愿留樊城者,留在樊城,愿随使君者,与我等一同渡江。

遂遣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反复宣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追随使君者,便与我等一同过江。”新野之民,颇多愿随刘备者,皆大呼曰:“我等愿追随使君!”即收拾行囊,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有何颜面苟活于世也!”遂起身往船边,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拉住刘备,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刘备急令云长催船再往江北,渡之过江,方才上马。

刘备携民渡江后,率军民往至北门,只见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刘备勒马高声道:“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

刘琮闻知刘备到来,欲往想见,却被蔡瑁阻挡,不得出门。蔡瑁、张允率亲军,径直来到襄阳城楼上,命令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城楼而哭。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乃义阳人,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挥刀砍死守门将士,打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张飞持枪纵马,便要进城,刘备急忙止之曰:“休得惊吓了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

忽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吗!”魏延闻声大怒,调转码头,挺枪迎上,便与文聘缠斗在一起。两路兵马在城边混战厮杀,喊声大震,城外百姓皆惊恐万分。

刘备道:“我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

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

玄德曰:“便依军师之言。”于是带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沿汉水南下,望江陵而走。魏延与文聘交战数十回合,未分胜负,魏延手下兵卒,皆已折尽。魏延见大势已去,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刘备,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刘备同行军民数万,大小车数千余,挑担背包,扶老携幼,踉踉跄跄,往投江陵而去。

一路上,军士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数万百姓,长长的队伍延伸到天边,仿佛一条疲倦的洪流。哭喊声、哀嚎声、叹气声,以及凌乱的脚步声糅杂在一起,犹如置身于一锅沸腾的滚水。百姓们托儿带崽,扶老携幼,推着独轮车,扛着包袱,几乎是举家奔逃。一路行来,倦怠至极,有的老人走着走着,便一头栽倒路边,就此没了呼吸。亲人也来不及挖坑掩埋,只得痛哭一阵后,找张草席裹了放在板车上,一面号哭一面继续赶路。

刘备转过头,看到一个老人躺倒在地,儿子们在一旁放声大哭,老人却没有半点反应。右边是个怀抱幼子的妇人,一身素缟,满脸的泪痕已风干,只剩下麻木的悲戚,茫然的蹒跚而行。更远处有一个和亲人失散的女孩,泪眼婆婆的在嘈杂的人群中张望寻找。

刘备的心中在滴血,痛的他两眼黑。这茫茫天下,竟没有一方净土,容得下一张板床。乱世的百姓,如同草芥蝼蚁一般,渺小的像一粒尘埃。

行不多时,路过刘表之墓,刘备率众将来到墓前,涕泪以告:“辱弟备无德无才,有负兄之重托。兄故去后,蔡瑁与蔡夫人合谋,伪造遗命,擅立刘琮为主。大公子在江夏,备在新野,竟未得丧书,待知道时,为时已晚矣。曹操举大军而来,蔡瑁胁迫幼侄刘琮,写下投降文书,已将荆州七郡,尽数献于曹操。刘备无能,未能阻之,吾兄之基业,顷刻间毁于一旦。又连累几城百姓,拖家带口,随我远行,此诚备之罪也。”言甚悲切,哭泣不止,军民无不下泪。

离开刘表之墓,刘备登上一座土丘,仰天长叹,泪流满面。继而匍匐于地,面北而拜,然后直起身子,双手举过头顶,掌面朝天,哀声祈求:“刘备有罪,无以百姓,百姓有罪,罪在刘备。诚祈上天垂怜,救救荆襄百姓!”言罢啼哭不止。众人见状,急忙上前搀起刘备,劝他赶路要紧。

众人继续缓缓南行,由于百姓众多,不乏老弱病残,刘备又不忍丢弃之,命众人互相搀扶,勿使掉队遗漏,是以行程极慢,每日只行十余里。

忽有后方哨探追来,下马急报:“曹操大军已屯樊城,正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过汉水,向南来追。”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城坚粮足,据城而守,足可抵挡一阵。然而如今携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追至,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刘备泣曰:“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我等东征西讨,逐鹿乱世,既为建功立业,也为解救百姓。今百姓携家带口,千里相随,我又怎能弃之?纵使生不能救民于水火,死也愿与百姓死在一起。”百姓听闻刘备此言,莫不流泪。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其实,除了极少数上天选拔的圣人,能够做到一心为公,其余大多数人,都不是圣贤,只是道德高尚些的普通人,岂能没有私心。而有私心,不代表就是坏人。

历史当中的伟人,刘备、诸葛亮也好,曹操也罢,都有七情六欲,也有悲欢离合,遇事之时,也会权衡利弊。不会像史书里写的那样,不假思索,不畏生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人只存在于幻想中,在现实世界里难以寻觅。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也有恶,所以既有公心,亦有私心。评价一个人,关键要看的,是他在公与私之间的抉择。

譬如曹操,世之枭雄,既有生民百遗一,思之断人肠的悲天悯人,也有屠城灭乡一个不留的心狠手辣。既有安定天下保民太平的公心,也有称霸诸侯大权独揽的私心。当日他误杀吕伯奢家小,又错上加错再杀吕伯奢,留下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已然昭示世人,在他心中,私心终究大过公心,当公私不能兼顾时,他会舍公而全私。因而他可以称枭雄,但绝称不得仁君。天下若落入他的手中,成全的是他自家的功业权力,于百姓而言,并不会好过多少。这样的枭雄,在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在为他们歌功颂德时,只字不提百姓的处境,并没有改善多少,甚至反倒过得更糟。

而刘备,世之英雄。他的心中也并非全是百姓,亦有自己的功业抱负。他做事也会权衡利弊,在义与利之间反复思量,在公心与私心中做出选择。譬如当日他在许昌,参与衣带诏后,很快便后悔了。他没有义无反顾到拿剑去和曹操同归于尽,而是选择了借机离去,先保住自身,再徐徐图之。可见他也有私心,也在乎自身的安危。

但在曹操大举南下时,他却带着百姓奔走,未将百姓抛下。他何尝不知抛下百姓,自己可以轻松脱身,而带着百姓,很可能命丧曹操之手。在生与死之间,义与利之中,公心与私心的权衡,他最终选择了携民渡江。艰难时刻的抉择,最能昭示人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情。刘备将自己的功业抱负放在一边,选择与百姓待在一起,哪怕身死志灭,也在所不惜。携民渡江,昭示了他是一位仁君。当自身利益与百姓利益生冲突时,他选择牺牲自己,保全百姓。这样的仁君,如果得了天下,才真正是百姓之福。在东汉末年那样激烈的战争中,人头滚滚落地,各路诸侯,无论大小,皆有过屠城之举,而曹操和刘备占据了两个极端。曹操是屠城最多的人,没有之一,过以残暴著称的董卓,正史野史都有记录。刘备是唯一没屠过城的人,只此一人,一次未屠,正史野史俱皆如此。后世有人为曹操张目,殊不知若生在那时,免不了要做曹操的刀下冤魂。后世有人说刘备假仁假义,殊不知刘备终其一生,未曾屠过一城。生于如此乱世,征战四十余载,称霸一方诸侯,手上竟未沾无辜之血,若不称仁义,何人可称仁义?

而诸葛亮,他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势力有多大,也定然预料到了辅佐刘备有多难。他必然能够预见,自己辅佐刘备,前路维艰,希望渺茫。因为天时、地利皆已不在,惟有将自身献祭,以成人和,才有一线胜望。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有关键的抉择,摆在面前的,有一条容易的路,但要泯灭你的良知,有一条难但正确的路,却满是荆棘与坎坷。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诸葛亮面对这样的抉择,他毅然决然,选择了那条最难的路,只因它是最利百姓的路。

他若帮助曹操,天下顷刻可定,高官厚禄,封侯拜相,自然不在话下。他若隐居不出,悠游自在,坐视不管,曹操扫平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但这于天下百姓却并非幸事,因为曹操不是仁君。他选择了辅佐刘备,这是一条最难的路,却是对百姓最有利的路,因为刘备是一位仁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此路最难,也要迎难而上。这才是诸葛亮最值得称颂的地方,不是他的智谋,不是他的忠诚,而是他为了天下万民,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绝。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