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伸手在贵妃娘娘的鬓上拂了拂,笑着说道:“爱妃,到了母凭子贵的时候了,该松手就得松手。”
贵妃娘娘见着皇帝一日日地苍老下去,早就伤透了心,哪还愿意不听陛下的话,自是愿意日后母凭子贵的。
董公公缓步走来,说道:“陛下,誉王殿下请安来了。”
皇帝道:“让他进来吧。”董公公迈步离开。
不过一会儿,誉王随董公公进得殿来,朝皇帝与贵妃娘娘行礼问安。
皇帝让董公公搬来凳子,说道:“坐。”
誉王坐下,笑着问道:“母妃,你唤儿臣前来,是有什么事要交代吗?”
贵妃娘娘生气道:“去荆湖剿匪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不想着跟你母妃说说?”
誉王笑着道:“儿臣不是不想,是见母妃太爱惜儿臣,不想让母妃过早惹上愁忧。”
贵妃转怒为笑地说道:“你这傻孩子,你不说,你母妃就不愁忧了吗!”
誉王傻乎乎地笑了笑,说道:“至少今日早朝前,母妃就没有惹上愁忧不是。”
皇帝见贵妃娘娘没有出言阻止之意,不也宽心了许多,问道:“誉儿,你说林元治给你备好了帮手,那帮手你见到了吗?”
誉王笑着回道:“回禀父王,那帮手见到了,还将其接到了儿臣的府邸,一起用的午膳。”
贵妃娘娘问道:“那人儿怎么样?还好吗?”
誉王笑答道:“不瞒父王、母妃,那人儿不仅年轻有才,正气凛然,还性情开朗,极易相处。朝廷若能给与机会,定能如姜尚、子房等辈,不可多得。”
皇帝笑道:“你这孩子,区区一面之缘,就将人说成姜尚、子房等辈,是不是被人家一套夸夸其谈之词给惊讶住了?要是这样,此人不用也罢,免得形如赵括纸上谈兵,误己误国。”
贵妃娘娘道:“誉儿,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世人为求取功名,大多口齿伶俐,高谈阔论很容易蒙骗世人,令人折服。你可得当心些,千万别着了人家的道。”
皇帝道:“誉儿,你母妃说的可听进去了?”
誉王笑答道:“父王,母妃,你们说的儿臣都听进去了。不过姜山那人,实不像父王、母妃口中所担心的这种人。他饭桌上跟儿臣说的那些话,直指荆湖剿匪之事,毫无含糊不清、扯东扯西之味。儿臣听着句句入理,不得不信服此人有真材实料。”
皇帝微笑道:“是吗?那你说说,他今日都跟你说了些什么?”
誉王说道:“他们说,父王想儿臣去荆湖剿匪,意在以荆湖平乱为切入口,用好荆襄这块不可多得的用武之地,为朝廷整顿吏治拉开大幕。还说儿臣此次荆湖平乱,实为父王整顿吏治的一柄双刃利剑,一斩大事化小,二斩小题大做,处事当做到不牵连、不放过。”
皇帝一惊,不自觉地看了边旁董公公一眼,朝誉王问道:“还有呢?”
誉王说道:“他们建议儿臣未到荆湖先立威,清除荆湖四围州府官员的侥幸心理,以求凝聚人心,共同力,切断叛军的外围物资供给。平乱期间,要心怀仁德,征剿为辅,重在策反与招降。当严正军纪,与民秋毫无犯,让百姓重拾信心拥护朝廷。至于征剿方略,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还说世间任何组织,一旦人多起来,人心定不齐。只要朝廷诚心纳降,定能非直接交战就可取得部分胜利,节约国力。特别说到,荆湖剿匪开战的第一战,只能赢,不能输,要不计代价,打出朝廷军威。”
皇帝问道:“你觉得他说的很在理是不是?”
誉王答道:“回禀父王,就这只言片语,既隐藏仁心仁术,惜国惜民,又展示了用兵方略,有的放矢。要说不好,那明日文比韬略,儿臣觉得没必要比了,比了也是不切实际。”
皇帝难得呵呵一笑,说道:“那你回去吧。明日校场比试,照着他说的写就行了。”
“是,父王。”誉王起身行礼话别。
等誉王出得养心殿,皇帝朝贵妃娘娘说道:“你这下可放心了吧?”
贵妃娘娘就誉王一个儿子,将以身涉险于江湖之上,除非他凯旋归来,不是她怎能放得下心。
她所依仗之人已垂暮老矣,她母子未来的命运,再也不是她一个妇道人家所能左右得了的。何况她年轻时为争宠斗艳,早已将众皇子的生母得罪了个干净,再无情义可言。她的誉儿若不能有功于国,日后面对皇城内的争权夺利、或打击报复,何以自处?
想着这些,贵妃娘娘隐藏好忧虑,欢笑着回话道:“只要陛下放心就好。”
誉王不仅是贵妃娘娘的儿子,也是他皇帝的爱子,他爱妃心里那点心思他早已看的清清楚楚,想的明明白白,何须说出来。
只见皇帝他嘻嘻一笑,被贵妃娘娘搀扶起身,朝御书桌走去,想着还有好些奏章没批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