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中,宣武皇帝躺在榻上,闭目休息。
皇后坐在一旁抽泣着,皇太后曾氏则蹙眉:“哭什么,惹人心烦,不能解决问题?”
“是!”皇后一愣,才缓过来。
曾氏给皇帝掖下衣被,然后又拄着拐杖去东宫。
相较于皇帝,太子则咳嗽的厉害,一盆盆的痰盂,浓厚的药香,初临的曾氏也忍不住皱眉:
“太子的病情如何?”
“禀太后,今天算是稳住了,但后续还得看太子……”
“要是太子自己能行,我要你们这群太医何用?”
曾氏怒斥道。
这段时间以来,她的压力可是不小。
她瞥向了一旁孝顺模样的太孙,忍不住点点头。
待回到乾清宫,皇帝已经醒了,他颇想振作一番,但有心无力,看着母亲来了,他问道:“母后,太子那边如何了?”
“老样子,撑一日是一日!”
曾氏怒道:“你们这对父子,心是真狠。竟然还不及我这个老婆子能活,就眼睁睁的想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
“心。也太狠了!”
宣武皇帝苦笑道:“非儿子不孝,实在无能为力呀……”
“罢了!”曾氏到底是经历过几十年风雨,整理好心情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你们父子倒了,大明不能倒。”
();() “母后,你的意思?”
“依哀家的意思,让太孙监国吧。”
宣武皇帝闭目思虑片刻,就应下来:“太孙年岁不小,监国正合适!”
翌日,太孙监国,北京城瞬间满城风雨。
谁都没有料到,皇帝和太子竟然都病得如此严重。
及至三月,一场倒春寒到来,太子终于扛不住,咳嗽半天才离去。
待得知太子病逝时,宣武皇帝虽然哀伤但却又缓了口气。
太子柔弱,不似人君。
太孙虽是中庸之才,但却强之太多,算是勉强合格的人选了。
又过了几日,皇帝也不行了。
在一众文武勋贵中,宣武皇帝安排了后事,为太孙继位后掌权铺路。
而面对自己的老母亲,宣武皇帝则述说着自己的不甘:“孩儿以宣武为年号,想着继承是世祖皇帝的遗志,大展威风,而这天下哪有布武之地?”
言罢,他满心不甘而去。
太孙继位后,拟定宣武皇帝庙号为显宗,改明年为承德元年。
本来嗣皇帝想给自己爷爷上庙号为太宗,但却被群臣所阻。
且不说成祖皇帝如何,你这让哲宗皇帝情何以堪呀?
人家第二代没得太宗,你第三代得了,这不是打脸吗?
显宗是汉明帝之号,「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是其子汉章帝追尊他时的赞词,正好对应了显字的「显扬表彰」之义。
在内阁看来,宣武皇帝虽然武功不盛,但却平稳的承接了绍武之治,开创了宣武盛世,让大明的仁政武功达到了全盛。
截止宣武三十年,大明有省二十七,四将军府,两总督府。
合计府四百八十,县一千八百二十。
京营二十万,边军二十万,地方巡防营五十万,水师五万,合计九十五万。
至于人口,更是直接跨越到了三亿的门槛,达到了三亿一千万。
而且据内阁所知,仅仅南洋就外流上千万人,而且都是青壮年。
要不是这些年持续的人口外流,大明人口早就突破三亿了。
如此庞大的人口,自然就贡献了大量的赋税。
早在宣武十四年,赋税就跨越到一亿五千万。
及至宣武二十九年底,由于与藩国贸易不断攀升,赋税抵达至一亿七千万,几乎比绍武时期翻了一倍。
如此看来,显宗倒是委屈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