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南北朝三足鼎立 > 北魏政府机构品官与爵位转载(第2页)

北魏政府机构品官与爵位转载(第2页)

第三,开国爵。它是孝文帝所实行的实封爵。受封开国爵的必须是国家六品以上的官员,包括军功和事功。《魏书·献文六王上·高阳王雍传》:“五等开建,食邑二千户。”“五等开建”就是开国爵。

因而,《通典》:“后魏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通典》卷十九《职官一》)(见表1-2)。

三、北魏的品官

品官包括职官和散官。《通典·职官一》:北魏官员人数为7764人。孝文帝太和十七(493年)颁行《职员令》,太和二十三年又进行了较大修改,在宣武帝拓跋元恪(499-515年在位)即位后施行,成为固定制度,直到魏末。各品职官列示如下:

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国郡公。

从一品:仪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诸开府、散公。

第二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诸将军加大者左、右光禄大夫,开国县侯。

从二品:尚书仆射,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侯。

第三品: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太常卿,光禄卿卫尉卿,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书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太仆卿,廷尉卿,大鸿胪卿,宗正卿,大司农卿,太府卿,河南尹,上州刺史,秘书监,诸王师,左、右卫将军,前、左、右、后将军,光禄大夫,开国县伯。

从三品:散骑常侍,东、西、南、北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中郎将,护夷中郎将,护蛮越中郎将,国子祭酒御史中尉,大长秋卿,将作大匠,征虏将军,二大、二公长史,太子左、右卫率,武卫将军,冠军将,军护羌戎校尉,护夷校尉,护蛮越校尉,太中大夫,辅国将军,中州刺史,龙骧将军,散伯。

第四品:二大、二公司马,太常少卿,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长史,太仆少卿廷尉少卿,大鸿胪少卿,宗正少卿,大司农少卿,太府少卿,中常侍,中尹城门校尉,司空、皇子司马,从一品将军、开府长史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以前官职为上阶,镇远将军,安远将军,平远将军,建义将军,建忠将军,建节将军,立义将军,立忠将军,立节将军,恢武将军,勇武将军,曜武将军,昭武将军显武将军,从一品将军、开府司马,通直散骑常侍,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子。

从四品:中坚将军,中垒将军,尚书左丞,二大、二公谘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中书侍郎,太子庶子,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司马,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将军。以前官职为上阶:宁朔将军,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广威将军,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司空、皇子谘议参军事,司州治中从事史,左、右中郎将,建武将军,振武将军,奋武将军,扬武将军,广武将军,从一品将军、开府谘议参军事,散子。

第五品:宁远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扬烈将军,从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二大、二公从事中郎,秘书丞,皇子友,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常侍,从二品将军、二蕃王司马。以前官职为上阶:射声校尉越骑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司空、皇子之开府从事中郎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谘议参军事,开府从事中郎,中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男。

从五品:伏波将军,凌江将军,平汉将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长史,二大、二公掾属,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太子洗马,从二品将军、二蕃王谘议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司马,奉车都尉。

以前官职为上阶: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都水使者,司空,皇子之开府掾属,领军长史、司马,护军长史、司马,归义侯,率义侯,顺义侯,朝服侯,轻车将军,威远将军开府掾属,虎威将军,洛阳令,中给事中,散男。

第六品: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从三品将军长史,二大、二公主簿,二大、二公录事参军事,皇子郎中令,司空主簿司空、皇子录事参军事,从三品将军司马,第三品将军、三蕃王谘议参军事,二大、二公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文学治书侍御史,谒者仆射,从一品将军、开府录事参军,司空、皇子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功曹史。以前官职为上阶:河南郡丞虎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驸马都尉廷尉正、监、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从一品,将军、开府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下郡太守、内史、相上县令、相。

从六品:襄威将军厉威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录事参军,二大、二公列曹参军事,给事中,太子门大夫,皇子大农,骑都尉,符玺郎。以前官职为上阶:从二品将军、二蕃王录事参军,皇子主簿,司空、皇子列曹参军事,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从一品将军、开府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二品将军、二蕃王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太子舍人,太常丞,光禄丞,卫尉丞。

第七品:威烈将军,威寇将军,威虏将军,威戎将军,威武将军,第四品将军长史、司马,从四品将军长史、司马二大、二公祭酒,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司空、皇子之开府祭酒,武烈将军武毅将军武奋将军,王、公国郎中令,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皇子中尉,二大、二公参军事,二大、二公列曹行参军开府祭酒。以前官职为上阶:司空、皇子参军事,司空、皇子列曹行参军,从三品将军录事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一品将军、开府列曹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从二品将军、二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左、右卫将军司马,讨寇将军讨虏将军讨难将军讨夷将军从三品将军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太子詹事丞,太仆丞廷尉丞,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太府丞秘书郎中,著作佐郎中县令、相。

();()  从七品:荡寇将军,荡虏将军,荡难将军,荡逆将军,第五品将军长史、司马,从五品将军长史、司马,强弩将军,二大、二公行参军司空、皇子行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列曹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主簿及列曹参军事,第一品将军、开府行参军,王、公国大农。以前官职为上阶: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武骑常侍从二品将军、二蕃王参军事及列曹行参军,从三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第四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从四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司州主簿奉朝请,国子助教。

第八品:殄寇将军殄虏将军,殄难将军,殄夷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参军事及列曹行参军,第四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四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侯、伯国郎中令,司州西曹书佐,殿中将军皇子侍郎大长秋丞。

以前官职为上阶:侍御史,协律郎,辨章郎,从二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从三品将军参军事及列曹行参军,第五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从五品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王、公国中尉,司州祭酒从事,下县令、相。

从八品:扫寇将军,扫虏将军,扫难将军,扫逆将军,司州议曹从事史,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千石以上者中黄门令,门下录事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殿中侍御史,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以前官职为上阶:宫门仆射,侯、伯国大农,司空、,皇子长兼行参军,皇子上、中、下将军,皇子中大夫,二率丞,第四品,将军列曹行参军,从四品将军列曹行参军王、公国常侍,厉武将军,厉锋将军,虎牙将军,虎奋将军,第五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从五品将军,主簿及列曹参军事,司州文学,从一品将军、开府长兼行参军,员外将军。

第九品:旷野将军,横野将军,子、男国郎中令,太祝令,诸署令六百石以上者,中黄门,公主家令,皇子典书令,四门小学博士,律博士,校书郎,二大、,二公参军督护,都水参军,检校御史。以前官职为上阶:王、公国侍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家令丞,太子率更令丞,太子仆丞,第五品将军列曹行参军,从五品将军列曹行参军,司空、皇子参军督护,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兼行参军,从一品将军、开府参军督护殿中司马督。

从九品:偏将军,裨将军,太子厩长,监淮海津都尉,诸局都尉,皇子典祠令,皇子学官令,皇子典卫令,王、公国之上、中、下将军,王、公国中大夫,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以前官职为上阶,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参军督护,从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兼行参军,太常、光禄、卫尉、领军、护军、太子詹事之功曹、五官,治礼郎子、男国大农,小黄门,员外司马督。

四、北魏的清官与浊官、流内与流外、官与吏

北魏的清官与浊官不是道德范畴,而是一对社会学范畴。魏晋时代由于门阀政治的发达,使职官也因担任者门第的高下,而出现清浊、高卑、贵贱之分。士族子弟担任的官职,被视为“清官”,寒门出身的官员担任的是地位卑下的事务冗繁之官,即“浊官”。唐代柳宗元《四门助教厅壁记》:“旧制以拾遗为八品清官,故必名实者居于其位。”“八品”为县长级。大概“八品”之下为浊官。官员清浊、高卑、贵贱的观念在南朝比北朝要严重。

北魏政权在封建化过程中,受到了汉族等级制度文化的影响。孝文帝对士族和庶族、工商皂隶的清浊、高卑、贵贱的观念是比较清晰的。在太和十九年(495)下发《定代人姓族诏》,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并以建立门阀制度。《魏书·崔玄伯附僧渊传》:“(孝文)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清九流之贯。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

北魏清官又分为一、二、三清,北朝有所谓“三清九流”之说,又员外常侍是第三清,连郡县也分第一、第二、第三清。

北魏浊官主要是流外官,也是当时通常所说的“吏”。因而,北魏的流内、流外官之分实际就是官与吏之分。宋代以后。“官吏分离”取代了“清浊区分”,成为官制中的新“流品”。

五、北魏比视官

比视官与品官是相对应的。实际上,“比视”就是比照或参照品官的某个级别。《魏书·官氏志》对北魏比视官付之阙如,《魏书·刑罚志》:“旧制,直阁、直后、直斋,武官队主、队副等,以比视官,至于犯谴,不得除罪。”孝明帝熙平、神龟(516-520)年间,胡太后从任城王元澄之奏,允许依中正之例当刑。北齐流内比视官十三等。隋、唐称为视品。

六、结束语

这篇文章纯属读书笔记。由于是机构设置、品官、爵位品级等内容,读起来让人寡然无味,甚至味同嚼蜡。如果硬着头皮读下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形象会逐渐立体化起来。当然,我用这么多精力整理这些资料,还想了解拓跋鲜卑族汉化的过程、封建化的过程。通过胡汉融合来考察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政治家们艰辛创新的结果。

在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宰相的权力太大,皇帝不放心。汉武帝将少府中的尚书加以重用。“省”为王宫禁地,因而尚书为宫禁中或为省中,故尚书省又有台省之称;门下省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西晋始称门下省;中书省始设于曹魏(《晋书·职官志》),晋朝以后称中书省。在北魏时期,中央政府设置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集书省、中常侍省、御史台、都水台、谒者台等六省三台。到隋唐成为外三省内三省。由此可见,北魏在制度创新的成就。

第二,尚书省机构的调整和规范。

尚书省是行政部门。在功能上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唐朝尚书省下辖六部,每部下辖四曹。尚书省总共6部24曹。北魏前期仿照西晋将尚书省设置为36曹。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决策机构是由皇帝主持的、由拓跋鲜卑族的王公大人参加的会议。尚书省诸曹由汉人担任,从事具体的执行工作。但尚书省的设置置废不定。孝文帝改革后,尚书省逐渐规范、稳定发展。在后世,尚书都省机行政领导不断调整,但尚书省下辖的部曹是不断规范与完善的。

第三,地方军政合一的体制是鲜卑族游牧部落的遗风。

北魏地方政府设置为郡(州)、县两级,但根据各郡(州)、县人口多少划分为几个等级。不同等级的郡(州)、县长官的品级是不同的。同时,各郡(州)、县的长官安排三人,其中一人为北魏宗室人员,其他二人为异姓。再次,剌史普遍封将军号,政府、军府是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一套人马。这种军政合一的体制没有被后世所沿袭。

第四,爵位由虚封到实封的封建化发展。

登国元年(386)道武帝参照西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减伯、男二爵,始分为四等爵,即王、公、侯、子。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进行爵位改革:第一,恢复道武帝的五等爵,仍然是虚封,称之为“散爵”;第二,王爵的封授范围仅限于道武帝的直系子孙,并对王爵实行“实封”(有封邑);第三,设立开国爵,并实行“实封”。所有的爵位都有品级。实际上,中国的封建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腐败的制度,鲜卑族的封建化也与他们的生活腐化堕落是同步发展的。

第五,品官由九品改为九品、十八等、三十级。

品官包括职官和散官。北魏前期品官实行西晋的九品官制。孝文帝改革后,九品各有从品,每一品中又有上中下三等之差,九品共有54级。499年孝文帝又颁法令进行简化:其九品等级中,前三品各为正、从,四至九品正、从外又有上、下阶之别,合计共9品、18等、30级。这种品官制度为后世沿袭。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第六,北魏对官员进行分类管理和官员选用制度的改进。

拓跋鲜卑族在建国和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主要依靠鲜卑族的将领和士兵。选拔官员主要看其能力和功勋情况。北魏前期沿袭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于诸州置大中正,品评当地士族,以“才第”定位九等,定期向吏部推荐。孝文帝“定姓族”,建立门阀士族制度,采取以门第取人的“方司格”制,从而出现清官和浊官的问题。由于公共管理工作的自然属性而出现流内与流外、官与吏的矛盾问题。

北魏前期,在监察和考课方面都以地方官为中心,而对中央官的监察和考课却不那么重视。孝文帝改革后加强了对中央官员的考课工作。宣武帝后,地方守令是六年一考,中央散官是四年一考,而当时的中央职事官却是三年一考。考课年限越短,官员升迁就越快,从而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之间、职官与散官之间产生不平等待遇,造成官场尖锐的矛盾。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格:“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

这种按照资格选官的方法不论人才是否有才学,只看对方年资长短来决定是否安置官职。在吏部停解时间长的便能得到官职,即便是没有才华的庸才,在吏部等待官职时间很长,也能够优先得到官职。《魏书·崔亮传》评价说:“自是贤愚同贯,泾渭无别。魏之失才,从亮始也。”崔亮的“停年格”选官法,被认为是中国资格选官的开端。自此之后依靠资格安置官员的铨选方式,逐渐被后世使用甚至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