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品中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有哪些 > 遍地英雄下夕烟(第5页)

遍地英雄下夕烟(第5页)

第一,三人结义为什么选择桃园?

因为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审美标准里,大家更爱梅花,莲花,菊花等有更多人文品格的花朵。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选择桃园呢?

仔细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1,张飞只有桃园。

三人结义的地方是张飞提供的。张飞是屠夫,不懂什么文人情怀,就喜欢桃花的张扬,富贵和热闹。

2,桃花实际也是一种隐喻。

桃花夭夭,灼灼其华。暗喻了三人的事业红红火火,但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就像那初春的桃花,开得最为耀眼,却最先在春天落幕。

3,季节原因。

三人结义于初春二月,正是桃花盛开之际。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本人的后花园就是一片桃林也未可知。

第二,三人结义时拜的什么神?

有个搞笑视频,刘关张三人结义,捻香跪拜的神袛是关公。

也就引出一个问题,真正三人结义时,他们拜的什么神袛?

其实细读三国原著,书里说的明明白白,三人拜的是天地。

当然这个拜天地可不是新婚两口子拜天地。

三人的确没有拜什么神袛。

4,刘备凭什么当老大?

书中说的很清楚,刘备最年长。

但是这个原因应该不是非常令人信服。要知道这个老大是有很大权威的。你看后来张飞在古城要杀关羽,对二哥如此不敬。而张飞一生对大哥刘备忠心耿耿,敬畏有加。

也有人说是刘备在三人饮酒过程中的表现深深折服了关羽和张飞。张飞关羽均觉得刘备胸怀大志,人中龙凤,非常人,心甘情愿一生跟随他。

当然刘备作为蜀汉的创立者肯定有过人之处。领袖气质应该是在卖草鞋的时候都藏不住的。就像朱元璋在放牛的时候就爱扮演皇帝一样。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备的武功。

人与人初次见面,就像丛林中初次见面的野兽,什么东西最容易令对方折服?当然是武力。

刘备一生战场上与人面对面打架只有一次,而且是三兄弟一起上。那就是三英战吕布。

在这唯一一次与人肉搏中,可见刘备的武功应该不在两位弟弟之下。至少不是太次,不然不仅不能帮两位弟弟的忙,反而会成为二人的负担,在吕布的强大战力下,甚至小命不保都是可能的。更不会说什么三英战吕布。

因为刘备后来成了老大,第一是不需要他亲自上战场肉搏,也不屑于肉搏,加上他爱表演他的哭技,所以我们都忽略了他的单兵作战能力。

在三人相遇相识的过程中,按关羽张飞的性格,肯定首先得较量一番武功。说好听是以武会友,实际上就是丛林法则。这从后来关张开始极不服诸葛亮就可以看出来,光用脑袋是不能短时间收服这二个刺头的。

6《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如果要选三国演义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那一定是第一句话。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就因为这句话,有人把三国演义的开头选为四大名著当中的最佳开头。

而且这句话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开头和结尾。

在三国演义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可以说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历史发展观。

有位外国哲学家说过中国人没有哲学。

中国人的所谓哲学只是现象的总结,而从来没有现象到本质的探究。

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不是没有道理。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这句贯穿这部经典名著首尾的话,就只是作者对他知道的历史的一种现象的总结。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作者对他的历史观找到了这些证据。

小时候读三国,不懂这句话,只觉得朗朗上口,读起来很有气势。

到高中时再读这句话,竟然十分的鄙夷三国演义的

作者啦。

因为我们马克思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但不是老罗说的这么简单啊。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更替。哪里是老罗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么简单。

中年再读这句话,竟然觉得还是我们祖先有智慧。一句话就把历史现象总结出来啦。所谓言简意赅大致就是如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