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朱标又道:“你先去礼部拿了老三的谥册,然后便即刻与济熺一道动身去太原吧。”
至于其他的,朱标仍没多言。
朱标不说,朱允熥也没多说,只道:“儿子明白。”
再之后,朱允熥先去了礼部。
这些事情都有一套既定流程,礼部官员们处置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等朱允熥过去的时候,礼部早就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
等朱允熥拿了谥册出来时,不仅朱济熺已经准备妥当,就连他的仪仗也都整装待了。
“那就走吧。”
朱允熥也不拖泥带水,当即便下令出。
一路上先乘船,然后再转为骑马,以八百里加急的度往太原赶去。
当然,这只是比喻。
带着仪仗出去,即便再紧赶慢赶过去,也很难达到这个度。
当朱允熥舟车劳顿赶过去的时候,已经过去整整十日了。
到了晋王府,朱允熥刚一翻身下马,便谢绝了朱济熺让他先去休息的好意,而是先去朱棡的灵堂给朱棡上了香叩了头。
以他当今的身份,不仅要让身边的人看,还要让天下人看,更要让今后的史书看。
所以,自他踏进晋王府后,便不需得做好自己子侄的分内之事。
“三叔,侄儿来了。”
朱允熥虽没有那种哭的稀里哗啦矫揉造作,但神情当中的悲伤仍还是显而易见的。
叩了头,上了香,又烧了纸。
从朱棡的灵堂出来,朱济熺这才领着六个兄弟和三个姐妹给朱允熥行了礼。
这些堂兄弟姐妹,当初朱棡回京省亲的时候,朱允熥大部分都曾见过一面。
只不过,当时朱棡对朱允熥有些敌意,朱棡的子弟们和他接触自然就少了。
不管之前如此,朱允熥现在既受朱标之命前来送朱棡最后一程,对他这些人就当表现出该有的态度来。
“不必多礼。”
“孤受父亲之命,只是以子侄身份来送三叔最后一程,你们只管招呼好前来吊唁的臣民即可。”
不管怎么说,太原官府的高官们得亲自来吊唁的,而太原又是省府,上有山西的三法司,下还有州府县,外加好几个卫所。
这些衙门的主官左2官必须得来,谁若是不到的话势必会被弹劾失礼。
而晋王府则必须招待好他们,为他们提供好吊唁的场所。
“谢殿下!”
几人起身站起,纷纷道了谢。
随后,朱允熥把从礼部取出来的谥册交给朱济熺,道:“这是礼部给三叔的谥册,你随同王府官员安葬三叔的丧葬事宜吧。”
说是礼部定下来的,其实朱标已经把过关了,谥号都已经给了平谥,在谥册上自然是以褒奖称赞为主。
这可比朱樉老朱亲自执笔追着骂的要好上很多了。
朱济熺接了谥册,朱允熥便道:“你可以打开看看。”
这谥册本是交于朱济熺的,朱允熥额就是代为拿来的而已,朱济熺作为朱棡的亲儿子,自然有先行瞻看的权力。
无论是褒奖还是责任,都能有帮于他提前为朱棡的丧葬事宜做出应对。
看见谥册上的内容,朱济熺脸上有了笑。
旁边朱棡的三儿子朱济熿瞅着朱济熺脸上的笑容,眼神中带着些不善一副准备状告的样子,几次欲要出言倒是始终没开了口。
朱济熺当然知道朱棡平生的德行有亏,能得朝廷一个平谥,这也是对朱棡赫赫军功一生的总结,他这个当儿子的为父亲开心倒也无可厚非。
反倒是朱济熿借由此事欲行状告之事,可就显得有些不太地道了。
看来,朱棡家里不太和谐啊。